倒流防止器在我国建筑给水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来源 :第六届海峡两岸水质安全控制技术及管理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7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倒流防止器的种类和主要构造,通过对生活给水管道产生回流污染危害举例,针对近年来倒流防止器在我国建筑给水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详细阐述应如何正确选用和设置倒流防止器阀组,并加强对倒流防止器阀组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含溴水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BrO3-)的控制问题,采用连续实验装置,对含溴水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生成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H2O2/O3高级氧化技术(AOPs)对含溴水进行溴酸盐生成控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实验中,当臭氧投量为2.88~4.30mg/L时,H2O2/O3高级氧化可以有效抑制溴酸盐的产生,平均抑制率在70%左右。控制溴酸盐的最佳H2O2/O3摩尔比仍为1.5,当臭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人知识水准以及生活品质提高,对於饮用水品质之要求日渐严格。然而,传统处理程序并无法降低总硬度及总溶解固体物的含量,此将直接影响民众饮用水之口感及味觉;另外,对於氨氮、铁及锰含量偏高之水源,使用传统处理方式亦无法提供安全稳定的民生用水。於是,台湾自来水公司为提昇饮用水品质、改善自来水之适饮性,特推动[高雄地区自来水水质改善工程]计划,而於高雄拷潭及翁公园净水场增设薄膜高级净水处理设
本研究模拟传统自来水处理流程,评估受家庭污水处理厂放流水污染之水体对净水流程及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评估之消毒副产物包含三卤甲烷(Trihalomathanes,THMs)及含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传统自来水净水流程可观察到消毒副产物之前驱物浓度以及有机碳随着处理流程而渐渐降低。由於部分有机前质在净水流程被移除,其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及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DBPFP
近年来薄膜逐渐被广泛应用於水及废水处理,然除了膜阻塞外,另一使其应用受限之因素之一,即因清洗频繁而导致薄膜受损。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膜具有耐蚀之特性,可以耐受频繁之酸硷洗,因此,本研究以PTFE膜应用於自来水处理为目的,利用亲水(HPI)及疏水(HPO)PTFE微过滤(micro filtration,MF)膜进行实厂原水及沉淀水之处理,并辅以聚碸
为实现净水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比较了常规工艺、常规+深度处理工艺、预氧化+常规工艺、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4类共7种组合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臭氧、高锰酸钾对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有一定去除效果。采用臭氧或高锰酸钾预氧化+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组合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二氧化氯消毒和氯胺消毒比次氯酸钠消毒均可使三卤甲烷生成量减少70%以上,卤乙酸生成
二价铁、锰离子普遍存在於台湾地下水,若净水过程未被有效去除,经後加氯消毒,铁、锰氧化物会沉积到供水管线内壁上,造成微生物滋长与形成生物膜,使管道通水断面减小,降低输水能力,且当管内流速发生变化时,沉积物会剥离,导致自来水变成黄水或黑水,衍生客诉问题。本研究以常见的氧化剂-NaOCl、KMnO4及新兴混合氧化剂(MIOX),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含二价铁、锰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以次氯酸钠为氧化
本研究以实验室恒温培养箱进行Chlorella sp.与Chodatella sp.之培养,至其稳定期,利用离心机取出适量藻体,再加入定量体积之0.015M过氯酸钠溶液,藉以控制藻水之离子强度。之後,利用超音波产生机变换不同功率及时间,进行藻体之破坏实验,并利用萤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与粒子表面电位测定仪记录藻体自发性萤光强度、外观变化及界达电位,藉以了解藻体物性之变化;另总有机碳分析仪及萤光激发发
本文对自行研制的长纤维滤料过滤装置进行了小型模型试验。试验测定了滤速、过滤周期、过滤阻力、滤后水质和反冲洗强度等参数,并分析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纤维滤料与石英砂等其他滤料的对比分析。所有这些试验和对比都给自来水厂的改造提供了一种模式和参考。通过实验得出长纤维滤料具有如下特点:1.滤池滤速高;2.滤后水水质好;3.过滤周期长;4.产水量和截污量大;5.反冲洗彻底。
根据密云水库供水现状,针对突发性无机金属污染事件,采用聚合氯化铝辅助化学沉淀法进行应急处理。选用Cu2+、Fe2+、Zn2+、Cd2+四种金属离子为目标污染物,首先通过小试实验确立了最佳混凝处理条件。结果表明,调节pH值为8.0左右,可使初始浓度为5mg/L和10mg/L的Cu2+浓度降至0.96mg/L和0.67mg/L;初始浓度为1.5mg/L和3mg/L的Fe2+浓度降至0.27mg/L和0
含溴水源臭氧化过程中的溴酸生成及控制是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所在。本文以含溴黄河地表水源为对象,利用中试连续运行试验,在针对臭氧化过程中的溴酸生成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臭氧/过氧化氢联用用于溴酸的生成控制效果,以及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源水质条件下,投加臭氧超过2.5mg/L即存在溴酸盐超标风险;通过臭氧/过氧化氢的联用,投加比例1:1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