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WO制备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一个适合制备WO<,3>的微乳液体系,并研究了该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区域和温度及PH值对它的影响,同时采用该微乳液体系为反应介质制备了WO<,3>.
其他文献
室温固相法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合成方法.忻新泉领导的小组对该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利用此法合成了多种原子簇合物,配位化合物,液相中处于亚稳态的中间化合物等.本文首次采用室温固相法合成了纳米无定形FeO粉末,经过灼烧后得到α-FeO,并采用XRD,TG-DTA,TEM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
采用机械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中药雄黄纳米材料,通过抑制小鼠肉瘤S的体外实验,发现雄黄的抑瘤作用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
合成了6种平均粒度为50 nm的超细粉体标题聚合物PMSPz和P(MPzSM),M,M=Fe,Co。它们对CdS-PVA复合膜的显合膜的显著的光敏化作用,PMSPz的光敏性优于P(MPzSM),后者按P(CoPzSCo)<P(CoPzSFe)<P(FePzSCo)<P(FePzSFe)依次增强。聚合物对Li/SOCl电池有新奇的电催化作用,并按PFeSPz<<PCoSPz<P(FePzSCo<)P
采用均相沉淀法使0.05 mol·L的沉淀剂NaOH溶液反应,成功地制备出纳米尺寸的超微粉米。用XRD检测,证实其为电极电β-Ni(OH),用TEM对样品进行貌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不规则的颗粒状的纳米晶,粒径尺寸在30~50nm之间。该研究还初步探讨了沉淀剂浓度、反应温度、配合剂用量等实验参数对纳米级Ni(OH)粒晶的影响,并将制备的β-Ni(OH)按一定比例掺入普通的球型微米级Ni
采用纳米化学制备技术合成了SO/ZnFeO纳米复合氧化物固体超强酸,用XRD、TEM、红外光谱和比表面测定等技术研究了该复合氧化物固体的结构形态,以乙酸乙酯合成反应为探针实验对共进行催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SO/ZnFeO为非晶态纳米粒子(<50nm),比表面积很大(156m/g),SO与氧化物的金属离子呈无机双齿螯合状配位化合物的结合形式,是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氧化物超强酸。
用静态离子交换法研究了Na-Y型改性沸石上2Na=Ni离子交换动力学,分别测定了液膜扩散常数R、粒子内扩散系数D和滞留时间τ。实验发现,离子交换起始为液膜扩散控制,随后在交换的大部分时间内为粒内扩散控制。就温度、浓度对离子交换过程速率、Ni平衡交换数量以及滞留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用B3LYP/d-aug-cc-PVDZ方法,得到了c-NH-HCl-4HO的优化几何构型,依据优化结构计算偶极矩μ、极化率α和一阶超极化率β,并研究了基组效应(aug-cc-PVDZ,aug-cc-PVDZ+BF,aug-cc-PVTZ,d-aug-cc-PVDZ).分析了溶剂水分子对子体系NH-HCl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
在MP2和B3LYP水平上,使用aug-cc-pVDZ基组对(HF)(n=1~10)折线型体系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得出的HF分子簇的几何参数趋近于晶体结构结果.使用MP2,B3LYP和HF方法计算了体系的静态偶极矩μ,极化率α及第一超极化率β,并且分析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效应.
本文合成了3个由苯并18-冠-6形成的一维链状配合物,并通过无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为冠醚化合物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参考L.JNuget的工作,提取H中主要的项,以表征Ln的4f组态变化,进而表征"四分组效应"和"钆断效应",建立Ln-EDTA配合物稳定常数LgK等的线性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