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民居冬季室内CO污染监测分析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lai_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功能无线电采集器在吉林省境内开展了燃煤民居冬季室内CO、CO2、气温自动观测和室内、外对比观测试验.利用CO与CO2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CO和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与用火规律、室内温度等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室内CO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在点火、正常燃烧、倒烟、压炉子等不同阶段以及室内温度不同的情况下,CO浓度的变化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预警方法、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预防的有效性尊定基础。
其他文献
庄河核电厂区位于我国辽东半岛东侧,经常受到北上热带气旋的侵袭和影响.通过分析62a间影响庄河核电厂的热带气旋资料,揭示了影响区域内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运行规律.影响庄河的热带气旋主要出现在7、8月份.用概率论PⅢ分布方法和梯度公式得到庄河核电影响区域的可能最大热带气旋的强度参数:百年一遇的可能最低气压估值为956.8hPa,最大风速为37.8m/s,极大风速为52.7m/s;千年一遇的可能最低
本文在对芜湖市2000~2013年3月91个不同形态降水样本统计分析基础之上,利用1°×1°NCEP资料,芜湖市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温、地温、及降水实况资料对不同形态(纯雨、雨夹雪、纯雪、冰粒)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了冬季降水在天气形势上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芜湖市冬季降水形态和产生积雪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降水区上空温度700hPa是否低于-3℃、850hPa是否低于-1.5℃和-2℃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2年6月24至25日北京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降水阶段,第一阶段从24日08 时持续到22时,以稳定性降水为主;第二阶段为24日23时-25日04时,属于对流性降水.高空西风槽和地面低压倒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第一阶段的降水由于水汽量有限,加之不稳定能量处于积累期,因此降水量不大;第二阶段的降水由于
香港天文台发展《小涡旋》临近预报系统,旨在提供包括暴雨、冰雹、闪电、狂风等恶劣天气预警资料,支援预报员发出恶劣天气警告。《小涡旋》曾经支持多项国际盛事,按照相关大会的要求提供数据以制作所需的临近预报产品,部分更透过互联网发放给公众及特别用户使用。香港天文台在参与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收获十分丰硕,当中包括成功发展出利用免费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发放临近预报资料的技术,为随后在香港发展公众临近预报服务奠下基
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气象事业重大发展事件或信息.在具体分析气象新闻之前,要谈一下什么是气象,即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发生在天空中的云、风、雨、雪等自然现象.气象新闻不同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观测设备所记录下的数据结合该地区的天气、气候发展规律预测出未来几天甚至较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并通过气象台向公众发布.而气象新闻的报道是建立在天气预报的数值基础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AMS) two-moment bulk microphysics scheme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representation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under differe
强对流天气往往具有发生发展快、移动迅速、破坏性强等特点,利用卫星资料对强对流云团活动进行监测有助于客观实时地追踪预警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研究表明,强对流的发生与深厚对流关系密切,深对流指数大值区常对应强对流天气区.但仅靠红外通道很难将强对流云团从卷云特别是密实的厚卷云中完全分离出来,本文研究了不同红外通道亮温差对强对流云团的指示意义,通过采用联合阈值对强对流云团进行识别.通过对2005-2008年6
利用NCEP/NCAR逐6小时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下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暴结合的天气尺度条件下,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受高原大地形阻挡产生的高原切变线是高原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2)由于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上升运动向北倾斜使高原对流层中上层首先出现上升运动,高原
Four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T) onset and completion times of Typhoons Mindulle (2004) and Yagi (2006) were compared using four numerically analyzed datasets.The open-wa
为了深入了解临汾市的雷暴气候特征,为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4—2010年近57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法以及M-K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临汾市的雷暴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6.2天;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9年(47天),最少的年份在2009年(12天);临汾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抛物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