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运动对人体骨密度和骨骼肌含量的影响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而关于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青少年群体骨密度和骨骼肌含量影响的研究却少见报道。骨骼矿物质密度简称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单位是g/cm2,我们通常把骨密度作为衡量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骨密度反映骨质疏松的程度,为预测是否容易骨折以及易骨折部位提供数值依据。骨骼肌(Skeletal Muscle,SM)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600多块骨骼肌分布在全身的各个部位,骨骼肌的含量直接影响体力活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长时间开展举重、网球、中长跑运动项目训练的女大学生与无正规运动训练的同龄女大学生身体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和骨骼肌含量进行测定,两两分组比较,探讨不同种类项目运动训练对女大学生骨密度和骨骼肌含量的影响效果,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选择运动训练项目,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身体机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随机抽选举重、网球、中长跑运动项目以及非体育专业且无规律运动的女大学生,运动项目组的女大学生保证每周至少3次的专项训练,每次运动训练时间超过45分钟,中等运动强度且开展本专项运动训练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对举重运动项目、网球运动项目、中长跑运动项目的女大学生各8人及无正规运动训练同龄女大学生8人(对照组)进行骨密度和骨骼肌含量测试,测试部位分别为:第2-4腰椎、双侧股骨各区域(包括股骨颈、股骨颈上部、较低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股骨干以及股骨全部)、双侧前臂各区域(包括桡骨UD、尺骨UD、桡骨33%、尺骨33%、桡尺骨UD、桡尺骨33%、桡骨全部、尺骨全部、桡尺骨全部)骨密度值和上肢、躯干、大腿、全身骨骼肌含量。研究结果:在女大学生中,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对人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应力作用刺激程度不一,对人体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影响也不一样,三组不同运动项目训练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举重运动项目组在第2-4腰椎、双侧股骨(股骨颈、股骨颈上部、较低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股骨干以及股骨全部)、双侧前臂(桡骨33%、尺骨33%、桡尺骨UD、桡尺骨33%、桡骨全部、尺骨全部)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球运动项目组在双侧股骨(股骨颈上部、Wards三角、大转子、股骨干以及股骨全部)和双侧前臂(尺骨UD、桡骨33%、尺骨33%、桡尺骨UD、桡尺骨33%、桡骨全部以及桡尺骨全部)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第2-4腰椎、双侧股骨颈、较低的股骨颈、双侧前臂(桡骨UD、尺骨全部)的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则未见显著性差异;中长跑运动项目组则主要在双侧股骨(股骨颈、股骨颈上部、较低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股骨干以及股骨全部)的骨密度存在差异性,在第2-4腰椎、双侧前臂(桡骨UD、尺骨UD、桡骨33%、尺骨33%、桡骨全部、桡尺骨全部)的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三组不同运动项目训练组间比较,举重运动项目组和中长跑运动项目组在第2-4腰椎、双侧前臂的骨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举重运动项目组要高于中长跑运动项目组;网球运动项目组与举重运动项目组、中长跑运动项目组的第2-4腰椎骨密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骨骼肌含量的对比中,三组运动项目组与对照组相比,中长跑运动项目组在躯干、大腿、全身的肌肉含量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网球运动项目组在上肢、全身的肌肉含量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举重运动项目在上肢、躯干、大腿以及全身肌肉含量所占体重百分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三组不同运动项目训练组间比较,网球运动项目组和中长跑运动项目组在上肢、全身的肌肉含量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举重项目、网球项目、中长跑项目与非体育项目女大学生在骨密度和骨骼肌含量的比较中,不同的部位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三组运动项目组的各项指标要优于非体育生的各项指标。研究结论:从总体上来说,开展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能有效提高和改善女大学生的骨密度值和骨骼肌含量,不同项目运动训练对女大学生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和骨骼肌含量影响具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