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耗能建筑的建设和运行研究--来自美国ZφE实验室的经验

来源 :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燃料能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在未来能源消耗中正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整个一次能源使用量的近40%.本文中提出了一种结合各类可再生能源,革新的以研究为基础的验证测试平台——零耗能实验室(ZφE).文中会详细介绍其概念,独特的功能和通过实验操作的性能.新的零耗能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可以为未来零耗能建筑的发展开辟一个很好的视角.在分析零耗能实验室的运行数据后,展示了该实验室的能量消耗,能量产生和能量分配.本节能实验室的设计理念可为未来之家的设计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本文从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执法监管体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汉中市农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加快建立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总结陕西省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出台《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管理办法》,建立“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判断农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确保安全放心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有力保障.本文从农产品的检测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政府职能、健全基层检测队伍、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对策,以期对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文章结合岐山县实际情况,分析了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采后处理不到位、设施条件差、交易手段落后、监管服务滞后等质量安全隐患,从加强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监控、建立以超市和连锁直销为核心的配送链、加强农产品采后冷处理、调控农产品流通过程、完善监管检测体系等5个方面探讨了规避质量安全风险的对策.
由于山体的特殊地质背景及人类工程活动,陈家湾滑坡在平面位置上以中间山梁为界分为Ⅰ号、Ⅱ号滑坡及潜在不稳定斜坡.通过地质灾害勘察,研究了滑坡特征及其地质成因机制,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仅Ⅰ号滑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为此,根据滑坡地形特征、稳定性分析结果,结合保护对象,对Ⅰ号滑坡提出了"抗滑桩+截水沟"和"预应力锚索+抗滑短桩+截水沟"两种防治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推荐"抗滑桩+截水
北京地铁14号线03标段是双洞单线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在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区域下穿已经建成运行的南水北调中线既有管廊工程.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既有管廊构筑物的绝对安全,地铁隧道工程在暗挖施工中采用了超前预注浆和后续径向补充注浆的施工方案.从效果评价检查情况分析,后续径向补充注浆工程对管廊的保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和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掌握IPD理念,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流程,在实际项目中有效集成BIM技术和精益建造关键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以BIM技术和精益建造关键技术电子看板作为支撑,系统分析了BIM技术支撑下的IPD组织结构框架以及基于BIM的IPD模式下多主体综合信息管理模式,并设计出IPD模式下的看板管理系统,实现建筑项目的准
随着近年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集合住宅的存量和增量都非常巨大.房龄增长带来房屋劣化过程将加速,这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和市场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维修管理系统将服务于不断增长的修缮需求.本课题以学校教工住宅为实际案例,该系统整合维修过程管理、维修记录管理、维修审批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等模块.建立大数据分析的系统开发框架,实现维修过程管理功能,其目标是实现大数据采集,服务于住宅劣化诊断与住宅维修构造优化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为建筑师职业群体带来阶层和职业角色的变化,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获得了个体的自由,建筑师类型出现分化,以个体意识和身体意识为标志的转型展示了新一代建筑师的群体和个体特征.
室内绿化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引入碳汇概念,指出应该充分重视室内绿色植物的固碳释氧作用,并提出了按照植物的固碳能力选择室内绿色植物、确定绿化面积和相关设施的设计策略,以期为降低内部空间的碳排放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