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冷冻干燥、水热反应和高温碳化处理制得Si@C/G复合材料.采用SEM、TEM、TGA、XRD、Raman等对材料微观形貌、结构及其组分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蔗糖热解碳包覆Si纳米颗粒可以均匀的嵌入到三维褶皱石墨烯中.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Si@C/G电极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50m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592mAh/g,优于不加石墨烯的Si@C电极的可逆比容量(50次循环之后可逆比容量为273.1mAh/g),且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Si@C/G电极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石墨烯的引入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柔韧性.
其他文献
Nitrogen-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C-dots)were synthesized via facile and one-step hydrothermal approach from soy flour with NaOH assisted reaction,and the C-dots obtained had stronger fluorescence th
会议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超高模量、高热导率及低膨胀系数等优异性能,在日本、美国等已实现高性能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国内研究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远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分析了沥青基碳纤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制备过程中影响因素,并对国内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原料沥青经过调制改性预处理得到各向异性中间相沥青,再经过熔融纺丝得到中间相沥青原丝。通过纺丝、预氧化、碳化与石墨化处理等工艺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
活性炭球之间相互堆叠形成的间隙能够提供较大的电解液存储空间,且流动阻力小,可降低电解液的扩散阻力,在超级电容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以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为原料,导热油和硅油混合油为油相,在不添加任何乳化剂的情况下,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得酚醛树脂微米球.重点考察了导热油和硅油质量比、乙醇和酚醛树脂质量比、搅拌速度对树脂成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油质量比、酚醛和乙醇配比及搅拌速度在较宽范围内变化时,经80
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考察了纳米碳球作为合成酯类润滑油抗磨剂的摩擦学性能,探讨了纳米碳球的抗磨与润滑机制.结果表明,纳米碳球在中低粘度合成酯类润滑油抗磨剂表现出优良的抗磨减摩性能;对于高粘度合成酯类润滑油,纳米碳球在高负荷下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性能,但是在低负荷下却降低了抗磨减磨性能.对于三羟甲基丙烷混酸酯,在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06%时,润滑油的抗磨性能显著提高,摩擦系数减小幅度达到29.7%左右;对
通过粘度计研究了三种不同沥青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采用针如法研究了三种沥青的可纺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SEM研究了中间相沥青通过熔融纺丝得到的碳纤维原丝的结构.结果发现:当温度高于沥青软化点后,其粘度随温度升高骤降而中间相沥青在某一温度区间,粘度趋于平衡,随温度及剪切速率变化很小,这一区间被称为低粘平稳区.采用改性后的中间相沥青进行熔融纺丝,减少了原丝内部的孔洞,降低了原丝的直径,提高了沥青的可纺性
氮掺杂多孔碳在超级电容器、锂电池等应用领域显现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选用一种具有含氮基团的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s)即JUC-160为模板,进行原位热解炭化,得到了一系列多孔碳.采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拉曼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不同的炭化温度下的产物的形貌、组分、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和孔分布.发现所有产物皆含有不定性碳和石墨化碳,且随着温度的提升,获得的产物的比表面也逐渐增大.元素分析表明
采用不同液相氧化体系对含无序碳较少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行选择性氧化,以制备富醌羰基的稳定碳催化剂.通过N2物理吸附、SEM、TEM、XPS、TPD等方法对所得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丙烷氧化脱氢(ODP)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室温CrO3-HOAc体系不造成碳损失,可得到含较多醌羰基的碳催化剂,该催化剂ODP转化率10%时丙烯选择性超过60%,为相同条件下硝酸氧化催化剂的3倍.该研究为碳材料的无损选择性
在制备高模碳纤维过程中,原丝的性能是影响石墨纤维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发剂用量、聚合原液的氨化、牵伸倍率三个方面进行工艺调整,制备不同性能的丙烯腈(PAN)原丝,再经过相同的碳化工艺及石墨化工艺后,通过石墨纤维的性能来确定原丝制备工艺中相关工艺参数.从而研发出从聚合到纺丝,再到碳化及石墨化的整线工艺.最佳的聚合-纺丝工艺为在引发剂用量为A1,经18h聚合后,再进行氨化处理1h,经脱单脱泡后,进行纺丝,
The high-ortho epichlorohydrin(ECH)-containing phenolic fibers were prepared by the crosslinking of heat-meltable spun filaments derived from melt-spinning of the novolac resins copolymerized among ph
结合“弹性解皱”模型和Griffith微裂纹理论探讨了碳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联性,发现拉伸断裂过程中碳纤维与其石墨化纤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高强型碳纤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释放和弹性解皱过程,适合以“弹性解皱”模型来解释其拉伸断裂过程.而高模型石墨化纤维呈现出对“弹性解皱”理论的偏离,须以微晶层间距或表面分形维数作为指标参数对模型中的柔量项进行校正.另一方面,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与其内部孔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