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泡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环泡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是典型的温带湿地生态系统.本文以黑龙江三环泡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例,依据遥感解译的其1980-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类型变化情况,结合三江平原植被演替规律和植被特性,从水分环境变化、水分生态位宽度和土壤环境改变三个因素分析湿地植被退化机理,并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个方面分析湿地退化原因,以期为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目标的制定和生态补水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分别从源头和通道上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泥沙输移态势,河流因此产生一系列的调整响应,对其主要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基于泥沙观测资料的分析,从泥沙输移量、来源组成及输沙平衡历时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当前长江中下游泥沙输移态势,通过借鉴国外大型河流的治理经验,提出了对长江中下游进行"人工喂沙"的构想,并从泥沙源、喂沙形式等方面探讨了这一举措的可行性,对"人工喂
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贵州草海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黑颈鹤等珍稀高原鸟类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湿地的生态稳定性受到威胁.围绕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要求,研究发现草海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与管理等方面问题突出,存在入湖污染负荷高、水体交换周期长、生态水位满足度不够、鸟类栖息地萎缩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结合草海管理保护实际,本文提出了以下保护和治理对策:加强排污口核查和监管,严控人湖排污量;
近年来,荆江河段(尤其是上荆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无序采砂现象,给河道变形及河势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以长江荆江关洲汉道段无序采砂为例,利用河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关洲汊道段河道形态的变化.利用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汊道的分流量及分流比,推断采砂后汊道主支汊易位的临界流量.利用河道及水文测验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采砂对上游河道及枝城水文站水位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大规模无序采砂对关洲汊道的形态及分流
基于长江干流宜昌、汉口和大通三站2012年6月-2017年12月的水质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了长江干流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富营养状态.结果表明,长江干流上各项水质指标均处于波动变化中,但整体保持稳定.其中,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浓度均表现为中游浓度高于上、下游;总磷浓度下游最高,超过上中游3.6倍.下游处于氮限制状态,但长江干流整体并不存在适宜藻类生长的环境.长江干流
江西省正在推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江西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问题梳理,结合管理实践,提出了增强履职意识、全面纳入监管、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基础保障的建议.
经过三年建设期,黄河流域及相关片区的西安、济南、郑州等城市已完成试点方案目标,成为首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试点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生态文明构建提供了依据及技术支撑.通过对黄河流域片相关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现有体系优点及不足,探索并提出适用于黄河流域(片)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北方缺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而水生态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因此水生态的安全问题应时刻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以水生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采用MIKE21中的水动力模型(HD)与对流扩散模型(AD),根据6种不同风向条件下,对于桥水库人工湿地中污染物TP的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挺水植物区南03及沉水植物区中01的流场及浓度场.模拟结果表明:静风条件下,TP的浓度场分布由东向西呈现均匀分层现象;持续风场作用下,随着风向的不同,湿地的流场会发生显著变化,并产生不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回流区域,但流场的变化主要分布在湿地东部地形变化
本文基于2014-2016年藻类实测成果,分析藻类生长对流速、水温、太阳辐射的响应特征,并探讨流速、气温的预警阈值.结果表明:①鄱阳湖适宜藻类生长流速区间具有空间差异性;②鄱阳湖蓝藻生长最为适宜水温为25~30℃;③藻类生长与太阳辐射量呈一定正相关关系;④当湖口流速小于0.4m/s时,或湖区连续三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达到27.5~35.2℃时,应密切注意东北湖湾、北部湖区和南部湖区藻类生长情况,特别当
铜锈环棱螺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螺类,然而其与水生植物的共存关系及对水质的影响仍不是很清楚.本研究对鄱阳湖不同区域水质及铜锈环棱螺和水生植物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根据位点特征分为无螺无草组、有螺无草组、无螺有草组和有螺有草组.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和水生植物共存的位点水体叶绿素、硝态氮和正磷酸盐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位点;铜锈环棱螺与沉水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铜锈环棱螺的分布可能不依赖于水生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