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山高谷深的龙门山区。受龙门山断裂带控制,龙门山走向呈NE-SW,这一区域历史上就是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多发区与危害严重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剧烈的山体震动,大量崩塌、落石、滑坡活动,使沟道内松散碎屑物质剧增,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优越的固体物质条件。因此,汶川地震之后,该区域泥石流频率极高,泥石流沟的密度极大,据不完全统计,震后该区800余条流域曾发生过泥石流,给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省气象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山高谷深的龙门山区。受龙门山断裂带控制,龙门山走向呈NE-SW,这一区域历史上就是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多发区与危害严重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剧烈的山体震动,大量崩塌、落石、滑坡活动,使沟道内松散碎屑物质剧增,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优越的固体物质条件。因此,汶川地震之后,该区域泥石流频率极高,泥石流沟的密度极大,据不完全统计,震后该区800余条流域曾发生过泥石流,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本文通过现场调查、网络收集、文献查询等方式收集自2008年5月12日以来500余次泥石流事件,其中234次用于本研究分析;降雨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气象局。以一场降雨前后连续12小时降雨量无降雨或者累积降雨量小于6 mm为判定标准划分降雨场次,获取激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和平均降雨强度。根据历时将降雨分为快速激发型、中速激发型和慢速激发型3种类型,根据降雨量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得出诱发泥石流的降雨特征:50%以上泥石流是由短历时暴雨激发,77%的泥石流是由大雨激发,说明短历时暴雨是研究区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子。
其他文献
大陆高校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的院校,地域分布差异大,院校层次与类型多样.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将资环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以下简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以下简称人文地理)两个新专业.本文通过对1998-2012年大陆高校开办资环专业及2013年该专业拆分成自
本文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EVI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和气候观测数据,查明了2001-2012年青海湖流域地表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定量关系,旨在揭示不同时空格局下气候要素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了解典型脆弱生态带地表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海岸带湿地占陆地表面积的3%,是海岸带地区重要的景观覆盖类型和独特生态系统.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湿地生态系统是目前被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50%的湿地已经消失,20-30%正在退化.独特的区位地理条件使海岸带湿地成为检测高强度人类开发活动和气候及环境变化影响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当前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湿地修复应当全方位地理解修复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条件和控制变量,预测恢复的效果。
本文选择河北省干旱缺水的典型区邢台市,分析近了50年来该区农业灌溉耗水对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漏斗、地裂缝、地面沉降的驱动过程、空间差异和年际变化,以及环境地质灾害对农业抗旱的影响。针对邢台市人均仅为190m3的现状,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南水北调地下水压条件下,控制区域农业旱灾风险,适应干旱,停止超采地下水,减缓地质灾害发展,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对策措施。
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闽江河口区悬浮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控制其分布的因素有地理因素、气象因素、潮汐因素和人类活动。从悬浮物总量分布看。在次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悬浮物的浓度与水库的滞留作用和水量调节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在丰水期则受水库的调水影响较小。从各研究区段看,南港和入海南汉的梅花水道河面宽广而水深较浅,悬浮物含量相对较高,其分布受人为影响相对较小;入海口及河口近海受潮汐作用控制明显
亚洲季风气候影响到20多亿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其起源、变化、趋向及季风气候演化的机制等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报告结合我们对中国黄土-红粘土沉积与古气候20多年的研究,论述了哪些是风尘沉积序列中敏感的季风气候替代性指标;季风气候在构造、轨道、千年甚至于百年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地球轨道摄动引起的接受太阳辐射量变化、大洋洋流变化、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抬升和古特提斯海尖闭、大气CO含量及地表覆盖变化
波候(wave climate)是指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域波浪参数(波高、波浪周期、波浪方向等)的统计特征随时间过程所表现出的长期波动变化.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是导致波候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渤海海域位于37°07′~41°00′N,117°35′~121°10′E之间.这里处于东亚夏季风风场影响区域的北端,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北抬所能影响的北部边缘势力范围,同时
海平面持续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19cm,上升速率约为2mm/a.中国沿海海平面亦呈上升趋势,自1980年至2014年上升速率为3mm/a.当代,风暴潮与人类活动影响加促海平面变化效应.海平面上升在海岸带反应为海滩侵蚀与海岸沙坝后退位移.对比我国黄、渤海与南海基岩港湾海岸的海平面上升效应,1990年代中期,南海三亚地区海滩侵蚀与海岸后退均较黄、渤、东海为小,亚龙湾海滩侵蚀与滨线后退最小.21
台灣東部小蘭嶼的南側海岸出露約20公尺高、且近水平層狀的沉積層剖面,其物質主要由細粒沉積物與火山碎屑物質所組成,由沉積層頂部與底部共4個碳14定年樣本得知,沉積層堆積年代介於1300-1000 yr BP之間,表示其沉積環境的物質供應與堆積作用過程僅約歷時200年。根據初步的野外調查,階地崖出露的近水平層狀沉積層,可能為火山體崩塌、堰塞谷地所造成的堰塞湖堆積,殘餘崩塌體出露於東南側海岸,是層理不明
Coral bleaching has generally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ropical coral reef degradation, but the time of coral bleaching monitoring is disproportionally short.In this study, trace me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