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实践

来源 :首届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利用大连地区冬季有限的低温时机,结合密闭防护手段,在高大平房仓中安全保藏水分偏高的国产小麦三年,品质相对优于常规条件下同期小麦.采用环流熏蒸技术确保粮堆无虫,同时加强隔离防护措施防止感染害虫,配合利用"热皮冷心"现象粮堆内部的低温条件,因地制宜,低费用条件下实现科学保粮,达到"一符四无"粮仓先进标准要求.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对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做了大量深入研究,突破了传统观念,首先创造性地将"两用系"用于生产,接着育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100%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的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用于生产.不仅为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而且也为雄性不育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笔者对此间发表的大量研究报告,结合育种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了显性核不育与隐性核不育的内在联系,以及"核基因互作"
本文介绍了基于MICROSOFT ACCESS开发玉米育种管理系统的全过程.该系统具有育种数据录入与修改,历年育种数据查询、全国杂交种和自交系查询、生成考种表与找种表、农事备忘录、品种区试通讯录和数据导出到EXCEL进行打印和进行统计分析等功能,基本上能满足玉米育种数据管理的需要.每个育种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制,该系统对数据结构稍加修改就可以应用到其它作物的育种数据管理.
"株系循环双向选优法"是将新品种选育寓于原种繁殖的新方法.该方法在遵循"纯中选优"原则生产原种的同时,根据育种目标,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选育新品种.该方法既区别于单纯生产原种的"株系循环法",也区别于传统的纯系育种法.本文介绍了这种育种方法的原理、程序及意义.
本研究对281份不同的水稻品种(品系)进行了耐低磷筛选和评价,在大田种植条件下,通过水稻部分性状耐低磷系数(-P/+P)的变异范围及平均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相对籽粒产量、相对成熟期的地上部生物重、相对植株分蘖期的分蘖数是较好的耐低磷筛选和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有农林12等4个品种和02428/秦爱等3份自选稳定品系是较好耐低磷的材料;越富等3个品种和CPS/秦爱等2份自选稳定品系是不耐
利用正季自然低温条件的环境胁迫作用,建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核心单株筛选的技术体系,该体系具有方法简便、适宜大量繁殖原原种、能缩短核心种子生产周期的特点.实践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地解决两系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向上漂移问题,是一个选择核心单株的新途径.
为探明甘薯淀粉酶活性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精选9个有代表性甘薯品种(系),分别在7个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多品种多试点有重复的淀粉酶活性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随机效应中,甘薯淀粉酶活性的环境效应不显著,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则为极显著.这表明需针对甘薯不同基因型淀粉酶活性特点,筛选和确定不同品种所适宜种植的地区,或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品种,以实现优质品种优质生产目的.
通过对江淮稻区种植的主要粳稻品种的品质和二十多来育成的中熟中粳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性状中的垩白率偏高和垩白度大是引起该稻区稻米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在主要农艺性状中,有着单位面积穗数下降、总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上升、着粒密度增加、株高变高、穗长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变长的趋势.产量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穗粒数增加引起的.近些年来,选育出的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粮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减少粮食及其产品中有害残留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本文 浅议低温绿色储粮技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中国是农业大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为国家储存好粮食,一直是粮食仓储工作者探索的一门课题.20世纪50年代初储粮害虫防治主要采用风筛、溜、晒等物理机械方法,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防虫效果极差.50年代中期,最先从国外引进氯化苦熏蒸剂开始化学防治,随后又引进了磷化铝、溴甲烷等熏蒸剂,80年代初研究使用了缓释、间歇、
用CO2作气调基质的气调储粮技术是一项安全、简便、有效、卫生的技术.为了突破我国粮食储藏长期依赖磷化氢等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局面,九江中谷国家粮食储备库于2005年9月开始二氧化碳气调储粮试验.二氧化碳气调储粮就是在气密性良好的仓内(气密性在4分钟以上),充入二氧化碳,并利用环流装置平衡二氧化碳浓度,使之均匀分布,浓度达到35%-75%的时间在15天以上.经过18天的密闭及一年的跟踪检查,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