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免费应用程序,它能提供即时通信服务,支持用户通过网络实现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发送信息.在各年龄阶段的群体中,微信都得到了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更是构建了一个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环境.但是,从有效支持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看,微信并没有最大化地实现它的价值.知识碎片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对课堂支撑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研究微信的基本功能、公众平台与社交功能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基础之上,在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构建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模式,这种移动学习模式不仅支持学习者的课上学习,而且支持学习者的课前预习及课后提升.
其他文献
立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急剧变革的宏观背景,在对布鲁贝克二元论高等教育哲学展开批判性评估的基础上,以多元主义思想为引领,确立了多元融合大学学术发展观,从而将学术出版活动视为主导现代大学建构价值内核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的教育平台,将学术出版物视为学术价值的交易媒介,进而论定,大学出版活动的学术责任是在增进学术和传播学术的过程中看护学术,使其实现高尚性和有用性双重价值.
学术图书出版在当前的阅读环境中,面临着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冲击,除了做好编辑自身的工作来应对这一冲击外,还应该结合出版技术发展的现实,通过数字化出版和超链接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这对编辑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编辑要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通过策划有民族凝聚力的好选题,通过扬正义、树道义,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去,通过借助外力整合优质资源,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好编辑服务工作.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编辑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其所特有的角色定位、社会责任担当和职业特性,要求其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在缔构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文化和文化产品鉴别、优化、扬弃、创新,使文化趋于变革、发展、进步、完善.
过去常说,在信息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很可能就站在这样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优势.——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前几年,面对数字出版,传媒行业有这样一句调侃:传统媒体不进行数字化就是等死,进行数字化就是找死.多年来,出版业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地被互联网环抱,对于如何主动拥抱甚至深度融合以至创新发
信息技术逐渐融入课堂,为了吸引更多学生保持兴趣,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成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自学,进行预习导学、预习检测并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解答疑惑、操练知识技能、课堂检测、交流互动与梳理总结;课外,巩固提升.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探索一条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因学生个性化差异带来的"
媒体技术的更新促进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变迁,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只有不断优化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才能持续地发挥其教育应用价值.本文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局限性为基础,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研究发现已有学者对FIAS的改进仍存在改变了FIAS原有分析矩阵结构和割裂了技术与教育之间关系两大问题.借鉴技术哲学思想,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互动分析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以教学
社会集体智慧的形成不仅有助于个体智能的完善,而且可以促进社会智能分布的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技术支撑对于集体智慧培养与学习不可或缺,随着学习环境支撑技术的发展,以集体智慧培养为取向的智慧学习环境相关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习的自组织以及个体智能间碰撞产生的差异是集体智慧学习的两个重要特征.本文在教学—技术双向融合视角下,通过剖析学科知识体系特征,结合集体智慧学习中各阶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泛在学习环境.本文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构建了云服务支持下的学习云空间,并基于云计算技术在传统网络学习空间基础上提出学习云空间系统框架,对系统的总体与其中关键服务进行设计,结合学习分析的理念根据设计方案对系统进行搭建,旨在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探索一条新途径.
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一直潜心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案例,总结、归纳出博物馆学习活动设计要素和设计特色,以期对开展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人员、研究者等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