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伊敏地区下石炭统红水泉组砂岩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 :2011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伊敏地区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东部,呼伦贝尔市伊敏镇和红花尔基镇之间。构造位置属于两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贺根山缝合带北侧。八十年代以来,众多学者提出东北地区存在“众多微板块或地块、多条缝合带”或“多岛洋”或“黑龙江中、小板块群”或“满洲地块”,并提出了这些微板块的拼贴模式,认为由蒙古一鄂霍次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东北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为一巨大的稳走地块——佳—蒙地块,研究区就位于佳一蒙地块内部。有关这些地块的拼贴时问和方式等科学问题一直存在非常大的争议。木文对伊敏地区石炭纪砂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碎屑错石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该区晚古生代砂岩的源区环境及大地构造背景,为探讨东北亚地区造山带中微板块的碰撞拼贴形式以及闭合时间提供新的证据。
其他文献
自1791年法国学者对白云岩首次进行描述以来,其成因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白云岩进行了精细的岩石学、矿物学等方面研究,旨在找出关于原生白云岩的确凿证据并探讨其形成机制。
古生代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是被动陆缘还是活动陆缘涉及到其北部大洋俯冲极性、中亚造山带重建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塔里木克拉通北缘铁门关一带的兴地塔格杂岩记录了丰富的构造热演化信息,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侵入于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的花岗闪长岩体的研究结果,对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花岗闪长岩体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慢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
文章介绍了Pb同位素“双稀释剂法”TIMP测试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高精度Pb同位素的测试,结果表明,双稀释剂法对低含量Pb的样品测试有很大的优势。
文章介绍了桐柏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石榴石云母片岩显微构造特征、石榴石环带成分特征、石榴石超微结构特征、石榴石的形成条件,并介绍了其构造意义。
文章详细介绍了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李子园群的形成构造环境及其构造意义,分析了其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和组成特征。
文章详细介绍了西秦岭北缘地区的新阳-元龙大型韧性走滑剪切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特征,以及在地质研究上的意义。
本文将应用两种数学方法:移动平均法和球面样条法。在己有古地磁极数据的基础上,拟合塔里木地块奥陶纪至第三纪的视极移曲线,进行综合的运动学规律研究,同时分辨两种结果的优劣,并结合重大地质事件来解释其运动学特征变化的可能原因。
文章详细研究了西秦岭地区大草滩群的物质组成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西秦岭在晚古生代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的研究的意义。
海南岛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分布规模和产生的影响仅次于海西~印支期构造岩浆旋回,具代表性的有屯昌岩体、千家岩体和保城岩体等这些岩体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或中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南褶皱系五指山隆起区,北与雷琼断陷为邻,南为南海地台三亚台缘坳陷带。岩体的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及闪长质包体。花岗质岩石中的包体包含有大量深部地质体及共形成过程的信息,通过对其年代学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可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以来地壳活动频繁,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爆发,一直是大陆动力学与成矿研究的热点地区;其中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方式和过程,郯庐断裂带的属性和形成时代,特提斯构造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方式和过程已成为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问题;尤其是两大构造体制转换背景下的沉积-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也长期作为国内外地学研究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