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的几点经验体会

来源 :2008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一不靠血液濡养,一旦发生血流瘀滞不畅则必变生诸疾,故中医有百病皆瘀之说,近代对血瘀证的研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最为活跃最有突破性的领域。因此,活血化瘀研究是临床医生的一个热门话题,部分中医、中西结合专家学者认为,活血化瘀可做为临床一个基础疗法,如能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常能增强疗效,故新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称活血化瘀药为中药的增效剂,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轻或逆转血管内皮损伤,而这些药理药效非常适合对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本文就活血化瘀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的几点经验体会进行了简述。
其他文献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成为该项目课题之一,旨在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继承发展五行学说的联系思想,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创新反映现代中医临证规律的脏腑相关理论。本文介绍了中医五行学说和五行互藏的联系思想,分析了中医五脏相关的非线性特征,论述了五脏系统相关特征的方法论启示。
中医学方法论是具有哲学和医学融通的鲜明特色,其阴阳思维模式,有先哲的科学智慧。今日中医对之再认识,依托现代科学创新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论述了中医诊治疾病本于阴阳的理论,探讨了中医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中医学方法论的创新方法。
《内经》以时间为本位看世界,认阴阳四时为万物之根本,把对象视为自为自治的主体,故采取顺自然而赞化方式诊治。本文简述了:1、中医药学是独立于西医药学之外,而与之平行的另外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医学科学;2、“治身”即修身,既包括道德和智能的修养,也包括养生和诊疗;3、中西医的各自特征。
传统的中医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底蕴,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阐明中医思想源头是理解中医,并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述了:1、传统思想中对世界本质认识以及中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2、传统语言中的语法特点使得我们不能将名称作为单纯的名词;3、一拆为三的思想是中医六经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卒中多见于中年以上,儿童卒中虽然较成人少见,但并非罕见。儿童卒中发病率为每年2.52/10万。心源性栓塞、劲动脉夹层动脉瘤、偏头痛卒中、外伤和血液病是儿童卒中主要原因,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其少见原因。遗传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组与单基因遗传缺陷相关的血管结构异常而致脑血管闭塞或破裂的疾病。本文分析了该疾病的病因:常通过以下机制导致卒中的出现: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小血管病、线粒体异常、离子
100多年前人类合成阿司匹林并推广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成为全世界人民认定的一种解热镇痛和抗炎良好药物,1977年科学家首次证实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功能,防治心脑血管事件作用。30年来阿司匹林在防治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对于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和二级预防(冠心病、卒中/TIA外周血管病)均具有明显的疗效和极高的临床价值,使得阿司匹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往临床试验提示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主的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均提出“脂质氧化理论”,采用抗氧化剂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事件”(血栓形成)的发生。本文重点对抗氧化剂类药物普罗布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害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由常态转化为反应状态,这些反应性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合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对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但过多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又通过分泌轴突再生抑制性分子等,不利于轴突生长及神经元的修复。本文通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介入给药的方法观察NO供体/前体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G)/L一精氨酸(L
某院将神经内科收住的105例首发脑卒中患者分成三组:实验组A组35例为康复体位联合肠内营养干预组;实验组B组35例为康复体位护理组;对照组33例为常规护理组。观察指标:(1)三组患者在入院第1天及第28天时进行简式Fugl-Meyer量化评分(F M A);(2)实验A组、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7d、14d、28d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含量,测量非瘫痪侧上臂三头肌肌围(AM
脑梗死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不仅加重了病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使治疗和康复变得更为困难,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241例首次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调查,按脑梗死病变部位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进行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与病变部位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