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和稀薄性对微通道内气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et_li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于微通道内稀薄气体二维可压缩滑移流动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连续介质流动控制方程与壁面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边界条件相组合描述该问题,并利用SIMPLE算法求解,所得结果与文献进行了对比,在相同条件下得到了较高的一致性.文中利用该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和稀薄性对微通道气体流动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
其他文献
对环路型脉动热管稳态自激循环流动运行几制下的微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排除毛细滞后效应和重力影响的情况,得到了脉动热管所采用的毛细管直径、液塞运行长度等微尺度效应对热阻、运行速度、以及潜热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的影响:热阻随着毛细管管径的减小、毛细管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潜热传热量份额随之降低;当脉动热管的内径处在微小尺度时热阻对于毛细管管径非常敏感.机理可归结为,微尺度效应影响了显热和潜热所占的份额,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分离机理,并且通过对装置结构的合理简化,求解得出了装置内部各参数一维稳态流动的理论分析解.为了验证该理论解的可靠性,文中还给出了针对某一试验条件的具体算例,计算结果显示求解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沸腾过程依次经历低热流核态沸腾、DNB(Departure form Nucleate Boiling偏离核态沸腾)、高热流核态沸腾、CHF(Critical Heat Flux临界热负荷)、过渡沸腾等模式,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演化系统.而现有的分析对还只能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统一的描述仍显缺乏.本文从沸腾传热的机理和汽泡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能量平衡分析热边界层中汽泡相互作用特性,导出了汽泡相互
为研究通道内空气热磁对流的规律,数值模拟了磁场作用下水平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过程.获得了通道内空气的温度、磁场力、压力的分布和质量流量,分析了热磁对流的形成机理.加热使通道内温度场不均匀,产生了驱动空气定向运动的磁浮升力,从而使通道内出现热磁对流.研究表明:磁场越强,热磁对流也越强;加热区壁温度升高,热磁对流将增强,但存在一个上限,继续升高加热区壁温反而会使质量流量下降;热磁对流的质量流量随空气含氧
分析了土壤水分运移温度效应的机理,对刘伟等提出的"七场-相变-扩散模型"进行了改进,继而通过对20厘米深的砂土中热、湿耦合运移的数值计算考察了土壤水分运移温度效应的大小,结果显示:60天后,温度效应对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对影响可达8.7﹪以上.
针对船用增压锅炉过热器结构特点,用PRO/E建立了过热器内蒸汽空间的整体三维模型,选择更合理的边界条件,对不同结构参数的过热器蒸汽流场进行了整体三维数值模拟,得出质量流量分配规律同结构参数的关系.计算方法和结果对于过热器结构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再生冷却通道进行了三维传热数值模拟,冷却工质为氢气,其密度、导热系数、动力粘度随着温度和压力而变化,比热容随着温度而变化.应用大涡模拟湍流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对计算区域采用气固耦合算法.结果表明:推力室燃气侧壁面的温度和热流密度的最高点均发生在喉部附近,喉部横截面固体区域最大温度梯度靠近燃气侧,喉部附近氢气在垂直主流方向的截面上产生了二次流.
通过对生物膜滴滤塔降解VOC的数学模型进行的因次分析,分析了操作方式对生物膜滴滤塔降解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操作方式对滴滤塔净化性能、填料床内温度分布以及气体进出口温差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顺流操作而言,逆流操作时系统的净化效率高,气体进出口温差大;操作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塔内温度分布的改变.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环路热管(Loop Heat Pipe,简称LHP)的工作不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对于蒸发器充满液体的小热载荷下启动情形,毛细芯内部容易发生工质蒸发现象.芯内蒸发会引起环路热管的运行不稳定,实验中观察到了包括芯内蒸发、冷凝器入口的温度波动和倒流平衡等现象.本文描述并解释了小热载荷和大热载荷下发生的温度波动现象,以及小启动热载荷下的倒流平衡现象.并得出结论:上述不稳定现象最终都会
本文对分散型固液两相混合物层流管流中非均匀剪切力场导致的微对流现象以及由引引起的导热系数增强效应作了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除速度分布、颗粒浓度和粒径以外,颗粒形状、粒径发布,壁面热流方向、颗粒表面性质及其与载流介质之间的相容性等影响因素.模拟计算表明,因微对流导致的对流换热强化与流体在管壁面上的表观导热系数强化化具有相同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