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科学规划初步报告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luoyu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地震局召开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管理委员会启动工作会议,确定了实验场在地震科学研究中战略定位,标志实验场正式启动.根据工作部署,2015年实验场专家组给出了实验场整体科学研究目标和近期工作建议,相继成立了国家中心、四川分中心、云南分中心、执行专家组等实验场相关执行部门,开展了实验场基础图件/图集编制工作,启动了数据共享服务与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与此同时,实验场召集相关年轻学者就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25年研究进展和川滇地区地学相关研究基础进行深入调研;另一方面,地震预测研究所就国际上近年来显著强震事件相关地学研究工作基础、同震或震后验证情况、关于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开展调研.基于实验场战略定位、整体研究目标、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进展和实验场区现有基础,实验场初步形成了科学规划.
其他文献
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是地壳介质运动导致局部地壳应力应变积累、集中到发生地壳破裂释放应变能的过程(张国民,2008).随着应变的积累与释放,必然会引起地壳发生变形,因此,地形变观测是监测地壳运动、揭示地震孕育过程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李腊月,2013).近年来,随着空间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GPS技术精确获取地壳动态形变和构造应力场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资料,综合分析地震与区域地壳应变
地震特别是大震前存在一些异常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但这些异常信息难以识别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提出量子漫步算法来提取芦山地震的震前射出长波辐射异常,以及提取同区域的地面监测数据GPS、垂直倾斜摆和4分量钻孔形变数据异常,通过对这些参数异常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以上几种异常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上分析方法亦可应用于其他地震比如汶川地震除GPS数据尚未获取外,其他数据有同样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