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点的观察

来源 :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eeq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体外兔椎间盘脊索细胞的藻酸盐凝胶培养模型,并观察其形态及生物学特点.方法 胶原酶消化法及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收集原代椎间盘脊索细胞,于1.2%低粘度藻酸盐凝胶中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表型初步鉴定,并分别以死活细胞染色及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在藻酸盐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及细胞增殖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在腰腿痛病例中的分布特点及发生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间因腰痛和/或坐骨神经痛行腰椎MR检查患者1040例,通过对患者MR结果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其Modic改变的发生率以及分布特点,并研究其与性别、年龄及体重的关系。
会议
目的 回顾性分析微创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371例Ⅱ°以下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TLIF和腰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年龄37~85岁,平均50.4岁.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MiTLIF)组172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105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67例.Ⅰ°滑脱143例,Ⅱ°滑脱29例.L3滑脱7例,L4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长节段固定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环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后路腰椎长节段固定椎间融合术患者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45-72岁,平均53.8岁,随机分为2组,即同种异体骨环组(n=20)共67个间隙及CAPSTON E椎间融合器组(n=20)共70个间隙.术后随访时间13M-26M,平均18M,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患者血沉、体温、切口反
目的 对目前脊柱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理性评价脊柱微创技术的临床价值及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至今)分别以"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spine"和"脊柱微创"、"脊柱微创技术"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最近20年内发表的脊柱微创相关
会议
目的 比较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0月采用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内固定术(A组,n=20)和后外侧植骨跨伤椎内固定术(B组,n=20)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等。
会议
目的: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减压方式及范围,融合方式,截骨方式及部位,固定及融合范围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间后路手术治疗17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策略及方式:依据狭窄部位选择性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减压,椎间支撑植骨(椎间隙不对称塌陷从凹侧进入),顶椎经椎弓根截骨和/或主弯尾侧截骨(冠状面失衡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手术应用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TL)小切口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疗效,以探讨前路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前路手术应用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TL)小切口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病例16例,原发腰椎间感染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10例,其中L2-32例、L3-44例、L4-510例;均行
目的:评估CT引导经皮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症状性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性.方法:2006年6月-2009年5月,38例有症状的骶管蛛网膜囊肿患者在我院接受CT引导经皮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术后评估其疼痛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影像学变化.VAS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此外,我们也分析了术后的并发症.
会议
在这项研究中,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含有连接蛋白活性序列link N的功能性多肽RLN.RLN和RADA16多肽溶液等比例混合(1∶1)使其自组装形成含有link N的功能性纳米纤维支架(LN-NS).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功能性LN-NS的超微结构特性.功能性纳米纤维凝胶支架对兔髓核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也被评估.同RADA16凝胶支架相比,这种设计的功能性纳米纤维凝胶支架显示了很低的细胞学毒性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