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哮喘的治疗

来源 :2017年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8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哮喘是以呼吸急促或者喘鸣有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谈喘有喘鸣,喘喝之称.《金匮要药》又名上气,并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记载,说明哮喘之甚可以哮鸣有声,后人将哮与喘分为两病,但是临床上哮与喘不易区分,有时间或者轻者似喘,重时为哮.哮喘的辩证首先分清虚实,《景岳全书》指出实喘有邪,虚喘无邪。所以实喘病急,病程段,呼吸深长而粗,痰鸣有声,以哮为快,其治疗在肺,宣肺邪利气。虚喘起病慢,病程长,以吸为快,活动为甚,治疗在肺肾两虚,以培补为主。
其他文献
宫腔粘连是因手术或炎症等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损伤了子宫内膜,造成内膜基底层的破坏,改变了正常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有规律的生长脱落,则可导致子宫间质中的纤维蛋白原渗出、沉积,造成宫腔前后壁粘连.是导致月经稀少、甚而闭经、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人工流产普遍的今日发病率逐年增加,居高不下,其单一的西医治疗手段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手段的参与大大提高其治愈率,成功受孕率的同时亦减小了其复发率.且有研
通过搜集近年来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腹胀的护理措施,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一般护理和中医护理两方面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腹胀影响的研究进展,以便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鼻窒,又称鼻齄(wèng),齄鼻.由鼻腔粘膜或粘膜下的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所致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多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鼻塞可呈交替性,间歇性,持续性,可伴有流涕,头痛,嗅觉下降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当中的慢性鼻炎.临床上以鼻塞为主要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为表现症状,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及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中
痉挛性斜颈病因病理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中医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从针灸、中药及针药合用、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探索中医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规律,为临床治疗痉挛性斜颈提供参考.
“鼻五度辨证”理论是熊大经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中医鼻科学理论.发扬与探讨“鼻五度辨证”理论是熊大经教授毕生所愿.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其科学性,但其客观性及业内认可度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以证实,故综合归纳分析近年来“鼻五度辨证”理论与鼻腔气流阻力研究进展,探讨“鼻五度辨证”理论指导下中医病证因素与鼻腔局部气流阻力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从鼻腔局部气流阻力的角度来揭示“鼻五度辨证”的实质.
目的:旨在反映近10年来治疗慢性喉炎发展状况.方法:将近十年有关慢性喉炎治疗的文献内容加以分析综合.分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其它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中、西医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不仅能改善局部症状以治标,还能通过调节人体体质以治本.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改善局部症状为主,属治标之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应作为本病的最佳方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由于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痕痕形成发展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上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不难发现西医在治疗急性盆腔炎上多采用敏感抗生素,但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崩漏即经血非时而下,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净.《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崩漏系“经乱之甚者也”.崩漏常发生在青春期和绝经期,病程偏长,发作反复,发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继发感染、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或癌变.同时患者可伴有情绪障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应贯穿诊治疾病的始末。就崩漏而言,将治未病思想结合体质辩证,因人、因地、因时而治,对患者有着近期及远期的良好效果,亦是对患者自身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的消渴病是以西医持续的血糖、尿糖增高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为特征.中医对其发病机理多概括为“阴虚燥热”,在诊治时要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以“滋阴润燥”为主要治疗方法.笔者在
针刀疗法的基础理论是来源于中医针灸学理论和西医的外科学理论,针刀是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产生的新治疗器械.因此它在西医方面是把外科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而在中医方面把针刺疗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针刀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的理论基础,也就离不开中医的经络学说,但是必须对经络学说用最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待它,总结它,研究它,也必须用西方医学新成果来认识它。用中、西医统一的观念,把经络学说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