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解研究进展

来源 :The 6th World Bioenergy Symposium(WBS 2012)(第六届国际生物能源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4200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它的利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纤维素的降解方法、酶的降解机理和天然纤维素难以被降解的原因等进行评述.纤维素的降解可以采用酸水解、氧化降解以及微生物降解等方法.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纤维素酶作用于纤维素,引起纤维素的降解.纤维素酶是将纤维素降解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目前已经发现了3种主要的纤维素酶,即内切型β-葡聚糖酶(C1酶)、β-1,4葡聚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CB).20世纪以来,随着内外切纤维素酶结构的解析,其降解纤维素机理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已基本清楚纤维素酶的降解解机理与"溶菌酶"作用机理很相似.目前为止对于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机理主要有下面几种假说:1) C1-Cx假说.天然纤维素的特异性而必须以不同的酶协同作用才能分解纤维素:结晶底物首先在C1组分作用下,成为对水解敏感区,然后被多组分酶Cx水解,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分解为葡萄糖.2)协同理论.目前最为普遍接受的纤维素降解理论为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天然纤维素的降解不是各酶组分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纤维素酶系各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即内切纤维素酶首先进攻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形成外切纤维素酶(CBH)作用所需要的新游离末端,进而CBH从多糖链的非还原末端切下纤维二糖单位,β-葡萄糖苷酶再水解切下的纤维二糖单位形成葡萄糖.3)原初反应假说.该学说认为原初反应使纤维素的结晶状态发生改变,便于随后的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由于纤维素不溶于水,纤维素酶对其进行作用时必须通过扩散作用接触到纤维素表面,然后才能进行催化作用.4)短纤维形成理论(碎片理论).纤维素的降解中存在短纤维形成现象,提出天然纤维素首先在一种非水解性质的解链因子或解氢键酶作用下,使纤维素链内或链间的氢键打开,从而形成短纤维.尽管纤维素化学结构较简单,但由于其来源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等原因.因此,天然纤维素难以被纤维素酶降解的原因可归纳为:1)纤维素酶在酶解过程中的失活和残余纤维素结晶度的增加.2)在长期酶解过程中,发生微纤维排列和取向的无序化及纤维素晶格发生了由Ⅰ型到Ⅱ型的转变,是结晶纤维素难以被酶降解的主要原因.3)由于在酶解过程中,产生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对整个反应形成明显反馈抑制,使得酶解效率不高.
其他文献
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问题的分析和概述,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手游的推广和迅速普及,给校园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上都会存在着沉迷网络手游的现象,尤其是在课余时间,给学习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农村初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公路也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人们对公路行车安全、舒适性及行车速度等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公路工程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2020庚子鼠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破了中华民族传统新春佳节的幸福生活,响应政府号召,人们减少出行、取消互访相聚,为阻断疫情的传播,作出公民应有的职责.作
混合式教学是通过提供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体验,使教师能够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并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探索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适合设计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
  With the depletion of fossil fuels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io-based butanol produced by ferment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会议
家国情怀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想教育.在高校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责任心.因此,本文笔者就
中专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相应的知识无疑会对学生今后的深造或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应用,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追求高效的教学不
王问兰同志出差从来不领补助,这在一开始还没有人注意。自1985年局总务室调任新出纳以来,全局百十号人,几乎个个领过出差补助,唯独没有看见王局长来报过帐。是她不懂得政策
创新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之一,已经成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而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利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