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素连接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作用的调控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第一次全国儿童重症医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表达及变化.探讨ILK/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信号通路在HIBD修复中的调控作用.材料和方法 以新生10日龄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假手术组和缺氧缺血组(HI组),建立HIBD模型,于缺氧缺血(HI)后0、4、12、24、72 h处死取脑,Western blot检测ILK、蛋白激酶B(Akt)、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 (CC3)的表达情况.构建靶向ILK RNA干扰的慢病毒载体,通过侧脑室注射的方法分别注入慢病毒(LV-ILK-shRNA)和慢病毒对照(LV-control),并建立HIBD模型,于HI后4h和24 h处死动物取脑,Western blot检测ILK、Akt、p-Akt、VEGF、CC3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LK于HI后表达开始逐渐增加,24 h达高峰,后表达有所降低.p-Akt于HI后4h明显增加,后逐渐降低,24 h降至最低,后又增加,72h达高峰.VEGF于HI后4h表达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CC3在HI后4h逐渐增加,24h达到高峰,细胞凋亡在HI后24h达到高峰.注射慢病毒组在HI4h、24 h时所表达的ILK、p-Akt、VEGF均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慢病毒对照组,而CC3蛋白则有明显增加,慢病毒对照组的细胞凋亡在HI后24h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大鼠HIBD后,ILK、p-Akt、VEGF、CC3蛋白表达均有增加,细胞凋亡在HIBD后24h最为明显.抑制ILK的表达,能够抑制新生大鼠HIBD后p-Akt和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CC3蛋白的表达,增加细胞凋亡.提示IL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新生鼠HIBD后的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 儿童哮喘多于婴幼儿期起病,其病因并不明确,为多因素影响结果.目前对遗传、感染及环境因素研究较多,但鲜有对围产因素的研究.本次研究探讨围产期多种相关因素与婴幼儿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婴幼儿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2009年2011年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0-3岁婴幼儿295例,根据其有无喘息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其中哮喘组157例,对照组138例.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借鉴国际儿童哮喘及
会议
目的 探讨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特点.方法 总结2011年至2013年吉林省通化地区所有5岁以下死亡儿童年报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年内共死亡297例,其中男162例,女135例,2011年死亡120例,2012年死亡98例,2013年死亡79例,死亡例数有逐年下降趋势.死亡原因以新生儿疾病为首,共178例,占59.9%,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交通意外、肺炎、先心病以外的其他畸形、血液病、肿瘤以及代
会议
目的 总结我院PICU 2005-2014年间收治患儿疾病谱及死亡疾病的变化特点,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4年间我院PICU收治的6377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05-2014年间前后5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后5年病死率下降6.8%.所有收治患儿中急性支气管肺炎居疾病谱中第一位,占PICU住院总人数的
背景 氧疗是临床上改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缺氧的重要治疗手段,但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目前高氧致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Rho/Rock信号通路在多种组织纤维化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的 观察60%高氧培养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1)的影响及Rho/Rock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HFL1为研究对象,60%高氧培养0、6、12、24 h,利用B
目的 探讨氯化锂对脓毒症大鼠的促炎细胞因子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10)、模型组(CLP组,n=20)、氯化锂干预组(CLP+LiC1组,n=20),每组又分为4h、8h、12h3个时间观察点亚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CLP+LiC1组于CLP手术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LiCl溶液(50mg/Kg),假手术组和CL
目的 通过检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患儿经颅微创穿刺抽出液及外周血、尿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为指导治疗和提示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SICU住院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37例.根据家长是否同意微创穿刺治疗,分为穿刺组(A组,n=17)和非穿刺组(B组, n=20),检测A组穿刺抽出液及同
目的 肺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及死亡是高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II)的存活减少可导致肺损伤后修复异常,引起急慢性肺部疾病。高氧肺损伤过程中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及多个转录因子的活化,血管活性肠肽(VIP)为肺内重要的感觉神经肽,可在STAT3等转录因子介导下调控细胞增殖及凋亡。本研究旨在探讨VIP及STAT3对高氧暴露下的AECII损伤、修复再生的调控作用。材料与
目的 探讨大潮气量诱导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与肺微血管内皮炎症损伤和修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7周龄、体重约5-7 kg的健康幼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10只,对照组6只.实验组行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50 ml/kg,至Pa02/Fi02小于300 mmHg,制造肺损伤模型.其中,实验组中选择4只即刻处死,留取肺组织行病理检测,其余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可溶性P选择素与临床生物标志物、小儿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探讨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的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符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的1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三组:A组(脓毒症组,71例)、B组(严重脓毒症组,42例)、C组(脓毒症休克组,13例).于入院2h内检
目的 初步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危重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PICU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评分<80分、存活时间>6h的患儿.在患儿入住PICU 1h内进行危重症评分,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在治疗6h再次观测上述指标,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乳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