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D1和GPX1 mRNA转录表达与燃煤型砷中毒关系研究

来源 :第七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SOD1和GPX1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的转录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燃煤型砷中毒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针对性选择SOD1和GPX1基因,拟从转录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在砷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肝病组SOD1 mRNA和GPX1 mRNA表达升高。有研究表明,SOD1和GPX1可能通过转录调控影响其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酶活力;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砷中毒患者体内SOD和GPx酶活力出现明显下降,推测燃煤型肝病组患者体内SOD1 mRNA和GPX1 mRNA表达异常可能是其酶活力异常改变的原因之一。另外,酶活力除了受酶的转录调控影响外,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mRNA加工、翻译和翻译后修饰、酶的基因多态性和酶的别构调节等。本研究仅从转录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SOD1和GPX1与然煤型砷中毒的关系,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尚需做大量工作。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通过不同方法改善血供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并探讨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将85例糖尿病足患者按照病情程度分级归类,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85例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治疗最长达一年,最短3个月,平均6个月。临床糖尿病足外科手术组43例,治愈28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5.3%。保守治疗组42例,治愈26例,显效8
目的:为准确掌握克山病发病消长趋势,科学指导和评价克山病防治工作。方法:按《全国克山病病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在克山病病区设立调查点,对调查人群进行临床检查、心电图描记,可疑心脏异常者进行后前位胸部X线拍片,部分年份进行了内外环境硒含量、克山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结果:6年来,累计调查克山病区居民24 839例,共检出克山病患者1016例(其中潜在型克山病743例,检出率为2.99%,慢型克山病27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9]129)号)(以下简称《监测方案》)要求,20lO年1月至10月,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6个省(区),组织开展了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通过对各监测点饮用砖茶情况、氟斑牙病情及氟骨症病情的监测,得出结论:1.本年度监测点居民饮用砖茶氟含量合格率为13.65%,居民日均通过砖茶摄人的氟含量为
目的:探讨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在预测早期乳腺癌骨转移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例健康女性、26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racp5b水平。结果:乳腺癌组血清Tracp5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racp5b预测早期乳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为42.3%,特异性为94.4%。结论:血清Tracp5b在
慢型克山病治疗难度大,需要长期、规范用药,患者医疗费用负担重,加之心衰导致其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调查目的是观察慢型克山病患者生活质量,了解其生活行为方式,探讨慢型克山病患者健康干预的可行性切入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克山病患者生活质量较差,针对其生活行为方式特点,可以从积极就医、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度锻炼等切人点,进行健康促进工作。
首先对鼠疫菌的生物膜形成与跨物种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所表现的生物多样性,还加强了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认识。然后探讨了鼠疫菌的免疫机制和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现况及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对鼠疫的影响。最后对鼠疫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生态学进行研究。
内蒙古地区的蚤类新种研究始于1923年,内蒙古地区的蚤类有4总科8科13亚科39属122种(亚种),占全国已知蚤类的18.80%。通过对内蒙古蚤类分类研究历史、内蒙古蚤类养殖、内蒙古蚤类幼虫形态及分类的介绍,研究了内蒙古蚤类生态与鼠疫媒介作用,并分析了内蒙古蚤类研究现状。
有研究显示肝脏是砷致癌的靶器官之一,但砷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报道砷可引起动物肝脏发生氧化性损伤,另一方面,哺乳动物细胞体内具有一套复杂的抗氧化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的机制,进而维持机体内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而含巯基的硫氧还蛋白系统在氧化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拟通过制备大鼠砷中毒模型,研究砷对大鼠肝脏硫氧还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探讨砷致肝损伤机制提供依据。实验表明:亚砷酸钠能明
本研究旨在检测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和皮肤组织中DNA修复基因ERCC1的甲基化状态,并了解其甲基化状态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生的关系。研究结论为:燃煤砷污染可致人体ERCC1基因第2外显子区高甲基化,该异常甲基化与砷中毒的发生发展有关。ERCCI基因第2外显子区高甲基化在砷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和皮肤组织中存在一致性,为其成为监测砷中毒特别是皮肤病损发生发展的早期生物学标志提供了重要线
通过检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p15基因缺失及启动区甲基化状况,从p15基因失活及其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的角度,探讨该基因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参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选择105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作为病例组,按临床分度标准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中毒3组,分别为35例、44例和26例;105例中44例自愿手术者按皮肤病理诊断分为癌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