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北部深秋季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sha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形复杂,突发性天气灾害频发.仅雷暴天气为例,全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4 天,最高达81.4 天,接近或超过东部沿海一些地区,雷电成灾率较高,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性较大.随着气候变暖,青海高原的雷暴初终间日数和强度明显增大.以2008 年西宁为例,雷暴初日发生在4 月15 日,比历年提前了19 天;终日发生在10 月22 日,比历年推迟了17 天.这次过程共监测到地闪451 次,其中正地闪32 次,占7%,负地闪419 次,占93%.正负地闪的平均回击电流强度分别为28.0KA和-6.7KA,其中监测到的正地闪的最大电流强度为101.4KA,负地闪的最大电流强度为-69.5KA.这次雷电灾害共造成造成了西宁城市电网12 条10KV 线路在18 点24 分至18 点30 分之间连续跳闸,西宁市夏都大道、五四西路、长江路、互助巷、七一路等路段停电最长时间达9 小时;5 个航班被迫临时降落在银川和兰州机场达5 小时;部分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城市公交车雷击雷击导致公交加气站跳闸停电,这些公交车因加不上气而停运;许多酒店、餐饮娱乐场所由于雷击停电而导致营业中止、电梯停运等现象,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特别是有些酒店、餐饮娱乐场所楼梯的应急灯损坏导致顾客撤离时引起拥挤和恐慌.可以看出,10 月21-22 日发生的雷暴强度之大、灾害之严重是非常罕见的.为了分析其成因,利用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卫星云图、天气图等资料,对2008 年10 月21 日-22 日发生在青海东北部的强雷暴天气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影响系统是欧亚上空200hPa到500hPa 均为一脊一槽型,南北经向度大,槽比较深厚且狭窄,锋区较强,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从兰州回流到青海东部的冷空气与柴达木盆地东移的冷空气汇合,形成很强的抬升气流,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气温比历史同期偏高左右,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热力条件;两个对流单体进入西宁盆地,分别沿着西宁南山和北山向东移动,最后两个单体移到西宁东侧合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流单体进行了4 次加强,4 次减弱的变化,这是造成这次强雷暴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正地闪的平均回击电流强度和最大电流强度都远远大于负地闪,正地闪是造成这次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以来,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与该地区的自然禀赋和所享受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优惠政策极不协调。
本文选取我国最大绿洲城市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以乌鲁木齐城市经济数据和水资源资料为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结合SPSS软件,定量研究乌鲁木齐城市综合规模与城市用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城市综合规模发展有利于城市用水减量化,1995-2007年,乌鲁木齐城市综合规模与城市用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二次曲线关系,绿洲城市综合规模与水资源在理论上存在阈值,超过阈值,用水量减少;1995-2003年、200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基于对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与行为的观察。由于教师的活动与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引导、指导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所以,课堂观察应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行为为主,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基于对高校现行主流地理教学论教材的探寻,从中发现分析地理教学论研究内容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演变。对此类教材目录及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价值评价,找出其共同的与特殊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理教学论内容体系与知识结构。
近年来防灾减灾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促进各国把减灾内容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实施学校减灾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减灾能力,而学生的灾后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减灾能力。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针对精品课程示范性、师生之间互动性、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环境多元化,以重庆师范大学在建市级精品课程《地理教学论》为例,构建了网络课程资源结构,并探讨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结合对新疆典型河流近50年的地表径流、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测法,对河川径流、年均气温和年降水进行了长期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同时,对径流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水文极端事件洪水的发生频次和洪峰流量进行了分析。
选频释光技术是通过对晶体的释放的磷光进行分频接收,从而分析晶体的释光特性。应用这一技术,对我国北方不同沙漠表层砂进行了选频热释光测定,发现不同沙漠表层砂热释光信号均集中在300hm、310nm、320nm和460nm波段。
水汽输送是形成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曹士民等[ 1] 对辽宁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输送进行分析,得出暴雨区域上空存在充足水汽供给和不同层次存在不同水汽源;张端禹等[ 2] 对2008 年8 月末的湖北连续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强降雨落区走向与整层水汽辐合中心位置走向对应较好,降雨强度变化趋势与整层水汽辐合数值变化趋势一致; 周长艳等[ 3]对四川??
本文利用高空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T639的物理量初始场和12小时以内的预报资料、锡林浩特市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PM10、NEP、VIS资料,对2011年5月11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北部的黑风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黑风暴发生过程中700hPa以下形成伸展高度较高的混合层和超绝热层,对于黑风暴的发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高空急流下落至700hPa左右与700hPa以下的混合层很好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