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博圆形剧场制作电视科技节目舞美视觉空间把握

来源 :2018中国动态影像视觉艺术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电视节目制作场景的规模化日趋庞大,因各电视台投资建设的演播大厅和演播剧场场地大小和其他各方面的制作约束,已不能胜任中型或中型以上的演播节目制作需求,影视拍摄基地、大型摄影棚、体育场馆、中大型剧场往往是制作方制作节目最青睐的地方.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打造的,全国首档青少年科创季播节目《少年爱迪生》的演播录制场地,也是选用原2010年世博上汽通用馆,改造而成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进行演播录制的.本文试论,在五年的《少年爱迪生》季播节目制作中,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积极同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不断探索在世博场馆制作青少年科创节目舞美制作新愿景,制作有科学技术创新、有高标准、有高质量的青少年科创现场舞台,引领新的剧场舞美视觉空间.
其他文献
当代电影中很多优秀的戏剧化电影美术中都大量出现了戏剧舞台美术元素,在影片观演关系中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尽管在电影表现上感觉有些抽离,但却以这种方式将故事、人物本身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灵魂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计算机、手机终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从2000年至今,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国游戏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初期,中国游戏市场中有两亿美元都来自海外,在市场份额中本土游戏只有65%,随着网络游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异军突起,吸引了众多玩家.
中国数千年发展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优秀的精神内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由此,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内,以地理区位为分野的不同区域,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不同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也正是这些文化形态所构成的民族文化整体,以其特殊的感染力、感召力向世界传达着属于中国的民族气派和风致.而在地域元素
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语境中去理解“泛屏幕时代”的视觉艺术,它必然呈现出一种强调形象性感知、强调形式优先于内容的时代特性.同时,它也将服从于一种利奥塔意义上的“微小叙事”的逻辑,从而最终实现亚文化偶像的、符号化的生产.
中国《周易》自古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之说.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爆炸式发展浪潮中,在“求变”中创新,并逐步依互联网将万事万物互联于一体,这也使时时刻刻都在期待新的变革.然而,在创造与适应新时代“走出去,迈大步”的同时,也应有“且停亭”般“回头望”的意境,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寻求“以不变应万变”的真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是意念中的诗文诵读,更应是立足当下的传承与应用.就像斯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越发占据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自媒体是伴随网络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今已占领媒体生态的半壁江山.自媒体不是横空出世,国内网络自媒体已有15年的发展史.2003年,博客以其交互性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而勾勒出网络自媒体雏形.随后,博客在“微”文化时代下,大众自我表达更为迫切的背景下,文字这一媒介形态难以满足大众互动体验需求的现实下,转型为新一款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互
从1895年至今100多年的电影发展历史进程中,影像感官体验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平面到3D立体再到增加触感的4D,增强动感(Motion)的5D,逐渐到现如今能够实现交互互动的6D虚拟现实VR影片.虚拟现实技术正以一种独特的制作思路、全新的观影体验展现在影视从业者及观众面前.虚拟现实技术会刺激产生新软硬件技术产品,让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的制作者也应该能够紧
研究自然语言解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使用语言这一人类基本的操作方式来和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在现如今的游戏中,大部分的操纵输入方法都是间接控制的.钻研自然语言剖析或许可以利用语音直接操纵游戏.如今的研究现状是有一部分游戏已经应用了自然语言解析.可是尚无和有限状态机联系利用的样例.
观看一直存在于环境当中,看现实世界时,观察者置身于真实的时空当中,所有的感觉器官指向相同的观看对象,在已有空间经验的协助下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从而获得真实的感觉印象.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把现实的三维世界转化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在这里观看空间与观众是共融的,是纯粹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共存的空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观看空间从传统的封闭性场所向开放式的虚拟空间转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学习已经是一种教育趋势,交叉、融合、创新也是动态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的动态视觉艺术设计教育仍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很多课程设置仍延续着传统视觉设计的课程。这种教育结构培养出的设计师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市场的要求了。所以未来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在传统设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融入更多新媒体时代需要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