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复合脂的性能研究及其对其电接触部位耐腐蚀性能的提高

来源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l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甲基硅油为基础油,制备了质地均匀、高滴点、蒸发量低、低温性能良好的电力复合脂样品,用于输电线路中可以完全满足耐候性、安全性的要求;电力复合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铝-铝及铜-铝电接触面的接触电阻,减少接触点的发热;盐雾试验结果证明,金属电接触部位涂覆电力脂后耐盐雾腐蚀能力大大增强,电力复合脂防腐蚀机理为"屏蔽作用"。
其他文献
对大型煤粉锅炉选用的切圆、前后墙对冲和W 型火焰三种燃烧方式从着火稳定性、燃烧效率、结渣和NOx排放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结合煤质特性和锅炉布置方案等因素探讨了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燃烧方式的选用。
以唐山东方电厂#1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依据CFB 锅炉首次启动实例,分析了影响锅炉冷态启动过程中床料参数、燃油量、投煤温度及温升率等因素,并优化了CFB 锅炉冷态启动方案,其方案可为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提供借鉴。
根据配电系统线路的不同位置发生故障时引起的母线电压暂降特征的不同,提出一种新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提出了母线暂降特征提取和故障定位方法,对给定的配电系统进行建模和实际仿真,建立配电系统各个支路的故障区段定位函数和故障测距函数,仅需根据单端测量的电压暂降特征即可进行配电系统故障定位。通过对10kV 配电系统进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配电网设备的可靠性原始参数如故障率和修复率等具有不确定性。云理论是一种处理随机性和模糊性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配电网设备数据的不确性提出了配电网可靠性的云模型算法,用云模型处理设备原始参数,通过云运算推导出可靠性指标的云模型表示方法,采用故障遍历算法计算可靠性指标,同时讨论了该模型与精确值模型的差异,最后将该算法运用到RBTS 测试系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新型电动汽车的出现给我国交通事业提供了一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光明之路。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的建设将使传统的汽油动力能源汽车大规模向新型电动汽车转型成为可能。本文研究分析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站组成的基本框架、充电站的充放电系统、充电技术对充电站建设的影响而后分析研究了目前电动汽车常采用的直流充电系统以及充电站并网对电网运营的影响,最后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的建设提出了技术建议。
在现代智能电网框架下,本文对用户友好配电网概念及其规划方法展开研究。针对配电系统拓扑结构改变时系统中扰动不确定性的问题,重点研究了不同规划方案下不同用户因设备故障引起的间接损失的评估方法,并将该损失计入用户损失中,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规划。实际中用户可能经受的间接损失与系统扰动和用户设备电压耐受能力的兼容性有关,分别用最大熵方法和模糊法评估系统扰动和用户设备对扰动耐受能力的不确定性。对RBT Bus
敏感设备电压耐受能力的不确定性是评估暂降造成损失的难点。在样本较少情况下,现有基于点值评估方法难以应用。本文考虑设备耐受能力的区间性,得出设备运行状态的概率区间。同时根据混合熵能综合度量随机和模糊不确定性的特点,利用最大熵准则将区间概率转化为点值概率。由实验测得的PC 机电压耐受能力样本,以IEEE30 节点标准测试系统为例进行仿真,证明本文方法的实用性。
暂降域求解方程是关于故障距离的高阶非线性方程,求解时统一考虑敏感设备耐受电压、系统过渡阻抗等随机因素是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两点估计法的电压暂降频次评估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以上两个随机因素,以各随机变量的高阶矩构造估计点,通过较少的确定计算获得频次的期望值。对IEEE-30 节点系统仿真分析,并与蒙特卡罗法比较证明,频次的两点估计法在具有较高精度的同时,计算时间成倍减少,体现了精度高、计算
随着电网的发展和调度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和提高对电网事故的处理效率,参考国内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电网管理经验,而开发出的新产品电网自动化智能型辅助指挥系统。它可自动检测电网异常信息,自动发送短信到需要通知人员的手机上,自动拨号到需要通知人员的电话上去。系统对出现的故障自动产生告警,通过多种告警方式通知相应的值班人员,及时处理系统的故障,实现对自动
本文对滚筒冷渣器在CFB 锅炉上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滚筒冷渣器冷却水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方案,基于冷渣器换热过程规律和能量品位分析方法,对滚筒冷渣器在300MWCFB 机组上的应用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比了目前常用的四种冷渣器,利用EUD 能量分析方法分别进行换热过程的分析。该研究为滚筒冷渣器在CFB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为滚筒冷渣器的换热、能量回收、系统设计等方面给出了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滚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