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样本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2005年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技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骨组织库分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年来骨矿物密度(BMD)一直是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危险性的主要指标,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密度降低不能完全解释骨质疏松症中骨折发生的危险性;骨折与骨强度密切相关,而骨强度与骨密度及骨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和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样本的三维结构、骨密度和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样本在结构、骨密度上的改变,并分析其与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使用异体骨治疗骨缺损的疗效和远期并发症。方法:回顾观察了1991~2001年,使用异体骨移植治疗因肿瘤或瘤样病变切除引起骨质缺损的情况。行异体骨填充性移植的病例共82例,87术次;男48例,女34例,年龄1~51岁,平均18.3岁。行结构性骨移植8例,8术次;男7例,女1例,年龄14~64岁,平均30.4岁。
近年来,儿童铅中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积极采取措施防护、治理,这无疑是一件关系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好事.目前在儿童铅中毒防治的问题上,有一些不科学的提法和做法,值得关注.本文探讨了儿童铅中毒防治工作中的几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目的: 随增龄出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数量和生长因子含量的减少是导致老年性骨形成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拟通过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结合的方法从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支架三方面满足老年机体骨修复的需要,为这些方法在老年机体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BMP2 基因修饰 MSCs,检测细胞上清液中 BMP2 的表达;通过检测成骨细胞标志性
【目的】 运用“基因加强组织工程学”原理,将 PGL3-TGFβ1 重组质粒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为软骨损伤修复研究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 BMSc,脂质体法将 PGL3-TGFβ1 重组质粒转染 BMSc,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评价转染后细胞生长活性(MTT 法),分别在转染细胞体外培养第 2、7 天,进行抗 TGF-β1 和抗Ⅱ
目的 构建重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 4 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方法 根据hBMP4 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上游引入 EcoR I 位点,下游引入 Sal I 位点,以 EX-A0242-M01-hBMP4 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 hBMP4 基因克隆入 pUC18 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UC18-BMP4。然后用 EcoRI+Sal I 酶切 pUC18-BMP4 及质粒 pSNAV,回收酶切片段,T4连
目前临床上异体骨产品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异体骨的移植,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骨关节软骨的移植、异体半月板、异体肌腱和异体神经的移植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骨库产品为提高我国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目的 了解多孔双相钙磷陶瓷在人脊柱后路融合后成骨性、材料降解及组织学反应。方法 对来源于脊柱后路融合的20例双相钙磷陶瓷标本进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观察。重点观察陶瓷周围和内部的新生组织、陶瓷形态的改变及降解颗粒和伴随的细胞吞噬反应。其中体积足够大的14例标本进行定量研究,根据患者的年龄、植入时间及临床结果比较新生骨的多少及材料的降解快慢。结果 所有的标本均可见新生骨组织,与自体骨紧密接触的陶瓷内的新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聚乙烯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观察骨溶解的组织学反应和界膜内 TNF-α、OPG 和 OPGL 等含量的变化,了解 TNF-α、OPG和 OPGL 等在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中的作用及其机理,为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评价:h-BMP2/异体骨复合骨在兔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效果, 探讨此复合骨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可能性。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行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分别植入自体骼骨条,rh-BMPZ/经处理的异体骨复合骨及单纯经处理的异体骼骨条,术后喂养六周,处死动物,取出标木,分别采取盲法进行手土测试,放射学、组织学及单向拉仲的生物力学测试,用图像分析系统定
目的: 观察一种复合异种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手术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天津中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材科技分公司提供的重组合异种骨(RBX),治疗 36 例良性骨肿瘤手术后的骨缺损,观察手术后的并发症及骨愈合情况,获得随访病例 32 例,平均随访时间 12 个月,最短 10 个月。结果: 有 1 例并发术后感染,26 例在第 9 个月经 X 线片和 CT 证实获得骨性愈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