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弘扬优秀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优秀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而齐鲁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凭借其独特性,文化性,健身性,和娱乐性,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传统文化双重特质。据目前资料显示,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多达数十种,有以青州花毽为代表的民俗健身项目,以肘捶、查拳、螳螂拳为特色的齐鲁拳术等。但因历史文化变迁,目前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面临巨大的考验。以青州花毽为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踢毽花样有108式(即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但如今能完整表演108式的人屈指可数,青州花毽已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保护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途径除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来应是守护弘扬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翻译资源稀缺、国际传播途径单一以及传播范围局限的现状,明确了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是保护传统体育项目的新方法,是拉动区域体育产业的新动力,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是丰富世界体育文化的新资源,并阐释了如今齐鲁传统项目国际传播缺乏翻译资源、途径单一、范围局限的现状,借助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框架,结合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特点进行优化升级,搭建出适用于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模式,同时为其实现更好地传播效果提供建议与参考。研究认为:一是传播者是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把关人。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者泛指两种,一是项目习得者:如项目传承人、习练者、学者等,二是项目外宣者:如翻译人员、出版社、新闻媒体等。在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过程中,项目习得者应与外宣人员通力合作,补全双方各自的短板,充分发挥优势力量,从源头上把控好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其次,传播内容是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主体。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应首先考虑将项目分别从历史文化背景、动作解析、比赛规则等多方面进行中英文梳理,并联合通识中国文化的国外专家进行文本审核,拍摄较为全面的项目展示(或是教学)图片及视频,建立并丰富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内容。再次,传播渠道是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载体。考虑到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特性,以及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新媒体可将齐鲁体育文化从文本符号拉入多媒体符号中,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第四,受传者是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最终对象。由于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对象以外国受众居多,在价值观、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国内受传者差异较大,并且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翻译内容及传播手段会直接影响国外受众的接受度,因而传播者应站在外国受众角度,做好受众的调研,了解其所处社会的文化风俗特色等,协助国外受众了解并接受项目文化,吸引国外受众参与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习练。第五,传播效果为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反馈。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效果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共同影响产生,并同时也影响传播者的后续传播过程。传播者通过整理受众反馈,完善其传播内容及方式,为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提供可能性。最后为噪音因素。鉴于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及跨语际属性,其噪音因素包含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媒介因素等,存在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本文因篇幅有限,只阐述最大"噪音"因素——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现属于萌芽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应当为其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出谋划策。本文借鉴了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梳理了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及噪音因素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出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传播需要在保持项目自身特色不流失的条件下,项目习得者与传播者协作打造符合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平衡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使得传统体育项目真正地走出国门,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