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研究某一特定区域的民族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和非物质形态文化事象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现已有近百座.由于特定的"民族"属性或所处民族地区的实际,民族博物馆所收藏文物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文物,涉及少数民族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因此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实质上即是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对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给它创造一种活的原生态环境,如建立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等。另一种是借鉴历史文物的保护方法把它征集进馆,让它有良好的栖息之所,并给予全方位的保护。用历史文物的定名方法加上文物自身所属地域、民族来给少数民族文物定名,能更准确、丰富地反映文物信息、内涵,对文物工作者来说,能见文如见其物,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人们也会把握住大的方向和概念。事实上,工作中不论是有形少数民族文物还是无形少数民族文物,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都不一定是单一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用复合分类法。借助历史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经验,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这是文物保护的共性所然,但任何不同的事物又是有个性的。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总结民族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制定出适合民族博物馆更好发展和少数民族文物得到更好保护的方法与规则,来统一指导、规范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和管理,从而使民族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