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城市气象科普的现状和机遇,即城市快速发展对气象科普的巨大需求、城市特征对气象科普的内在要求、美好生活向往与市民科普水平差距。积极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科普有很大的需求。现代城市的聚集性、人工干预性、脆弱性和复杂性和城市气候特点、环境容量,使得城市发展受到气象灾害越来越严重,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预防气象灾害,普遍增强市民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城市气候适宜、舒适是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之一。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个方面。探索城市气象科普的重要特征:一是突出城市气象科普与城市气象服务的关联性;二是发挥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御的指导性;三是注重城市气象科普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趋势主要表现:1.国家防灾减灾新部署成为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的方向引导。2016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城市气象科普随着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由部门科普、行业科普到综合科普,融入城市大科普中。2.全民素质提升纲要成为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其中,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就要求组织开展社区气象减灾等各类应急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面向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帮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促进其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3.新发展理念成为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的理论支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拓展了实践空间。国家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为重点,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的广泛普及,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天气和气候时刻影响着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城市气象科普涉及到城镇劳动者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趋利避害,有效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美好生活享受。4.互联网等新技术是实现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气象部门积极把脉"互联网+科普"的新趋势,构建现代化气象传播体系,推进气象科普传播的现代化、科普时空的全域化、科普资源的社会化。5.科技馆等公益场馆提供城市气象科普融合发展的展示平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丰富的城市公益科普场馆以及城市气象现代化资源,对开展城市气象科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城市气象科普的共享资源。城市气象科普资源的丰富性提供了优越的实景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