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g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电定位仪作为一种监测雷电发生的气象探测仪器,可以探测闪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等参数.随着闪电定位仪分布的日趋完善,收集到的闪电定位资料越来越多,采用传统方法处理,不易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不利于防灾减灾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虽明知这些数据中蕴藏着重要信息,但由于缺乏从数据库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方法,许多决策缺乏直观数据的支撑,只是凭借工作经验的总结.数据和信息之间的鸿沟要求必须找到对数据分析、分类、汇总的方法,在多种需求的驱动下,数据挖掘应运而生.通过对闪电监测数据(如经纬度、强度、陡度、时间)进行处理,结合雷雨云的运动趋势,建立模型,预测未来闪电发生的方位,及时向用户发布雷电预警信息.预测方式的数据挖掘在研究雷电预警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各项功能中,采用关联分析,在海量闪电定位资料中,拟以1平方公里为取值域,寻找经纬度数据的相似值,对出现概率较高值,建立其关联规则,分析高雷暴区域与其周围地理、地质、土壤、水文等因素的隐性关联;采用聚类方式,将每个微区域作为一个类,数据相似的为同一类,数据相异的为不同类,建立数据的分布模式图,寻找不同域雷暴属性的相互关系;采用时序模式,搜索出重复出现概率较高的域,可以实时判断雷暴的未来运动趋势,也可以用于研究雷暴发生域的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的特征,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资料.采用关联分析法,根据记录到的闪电发生的时间、经纬度是否与灾害发生地位置吻合,并结合现场的损失特征,直接判断是否因雷击遭受损害,或者根据闪电定位资料、雷电流的特征以及发生地的环境特征,判断该地遭受雷击的概率,并结合其他调查手段,分析雷灾成因.此外,结合使用关联分析以及聚类的方法,剔除偏差数据,寻找雷暴、雷灾、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且针对有防雷装置的建筑,分析其受灾原因,有助于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
其他文献
Low visibility phenomena can be caused by either fog whereby abundance of water droplets or crystals reduces visibility to < 1km (WMO,1992),or haze where dust,smoke and other dry particles obscure the
会议
本文根据影响系统对2008-2011年黄渤海沿海的大风分了四个天气类型:气旋、低槽冷锋、台风和综合类.对不同类型的大风天气,就T639数值预报的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强度和中心位置以及大风出现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大风的落区、最大风速值、最大风速值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落区的预报准确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对黄渤海沿海大风具有较好的预报准确率,漏报率较低;对于台风类的预报能力偏差;预
本文利用中尺度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极端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简称721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物理机制研究,以加深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理解,提高预报此类极端天气过程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背景下由中尺度系统触发产生,高低空急流的存在、有利的高低空形势场配合为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此次过程的重要条件,水平方向上西南方向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为一维辐射雾模式PAFOG提供扰动场,构建了一个有30个成员的辐射雾集合预报系统.对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地区一次典型辐射雾过程进行了预报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地面能见度预报及雾层垂直结构预报上均好于实际探空作为初始场的单一预报结果;模式启动时刻对预报结果有较大影响,由于辐射雾多发生在夜间,且模式需要一定时间达到稳定,本方法中一维模式在14:00启动预报效果最好
2012年9月21日08至20时青岛市黄岛地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局地特大暴雨.本次过程使人们认识到在大中尺度环流背景对局地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时,更需加强其他要素特征和实况观测资料的解析释用.本文以天气形势为背景,综合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形作用等多方面分析可得:当雷达观测到大于40dBz的强回波,且45~55dBz的强回波中心持续时间较长,回波稳定少动,可产生暴雨;径向速
利用NCEP温度和LIS/OTD的卫星闪电资料研究山东省闪电活动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地面温度的改变与总闪率是正响应,但是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并不一致,在月际和季际尺度上较一致,但在年际尺度上并不是很一致.
应用风云卫星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及地基微波辐射计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13年5月26~27日发生在章丘市的一次由江淮气旋引起的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章丘市位于气旋倒槽东北方向,且西南、东南两支急流为章丘地区带来充足的水汽,东部沿海的高压脊使得系统移动缓慢;从FY-2E卫星反演的红外辐射相当黑体亮度(Tbb)变化可以看出,主要降水时段大片云系覆盖在山东全省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12月8日莱州湾西岸一次强海效应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试图为当地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此地的海效应降雪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效应降雪都是在适宜的背景场、有利的海气温差及较强的低空冷平流等基本条件下发生的.但是具体到风场配置、海气温差强度、水汽分布及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这次过程中,900hPa以上为西北风
利用2011年5月1日到31日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及ws重要天气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比较分析了2011年5月8~10日、19~21日山西省两次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给出这两次降水过程的异同点、系统演变特征、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及预报着眼点.
将Mansell提出的放电参数化方案在起始击穿阈值和闪电通道感应电荷的分配过程上做了改进后耦合入了已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中.对STEPS试验中一次雷暴个例以及对中纬度地区理想雷暴个例的模拟显示,引入了新的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模式模拟出的闪电在发展特性和几何结构上和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模拟结果表明:闪电的类型与极性取决于背景电荷结构以及闪电的起始位置,只有底部存在正电荷堆时才会有负地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