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雾发生的气象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chwood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邵阳市地面气象观测站(57766站号)1976~2005年3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了邵阳市雾发生前或发生时大气低层部分气象要素的特征.统计了雾的时间分布和极值;通过计算,分析了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近地面水平风很弱,相对湿度为91%~100%,温度露点差在0~1.9 ℃,饱和湿空气气层处于稳定或弱不稳定状态时雾的发生频率较高.
其他文献
对爆炸影响前后对流云回波的变化与回波的自然变化的差异进行了统计检验,发现炮弹爆炸对强对流云回波变化的影响与回波的高度、强度有关,当4公里高度CAPPI回波强度≥20dBZ时,爆炸影响后强回波面积减少,统计显著性水平达到0.010,当高度降低到2公里高度时,爆炸的影响就没有统计意义.对同一块回波爆炸前后强度≥20dBZ的强回波Z值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爆炸影响后下层Z值和与上层Z值和之比均大于爆炸影
2005年7月22日08时至23日08时,受5号台风"海棠"倒槽和西风槽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河南省东北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暴雨天气.本文综合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云图和加密气象资料,重点分析直接造成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变化特征,以探讨台风倒槽大暴雨形成的原因.分析表明:(1)与台风倒槽相伴出现的强东南低空急流从西太平洋沿副高边沿西北上,成为这次大暴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大尺度暖湿输
本文针对影响浙江较为严重的一次飑线过程,主要利用实况背景场、ncep实时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天气发生的背景场、物理量场及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研究发现,这次过程发生在冷性环境中,背景场的影响系统高低层相互配合,低层的切变辐合是主要的触发机制,不稳定能量的分布预示着强对流发生的潜在性.浅薄的西南气流和深厚的不断下传的西北气流,是导致这次过程以大风和冰雹天气为主的主要环境特征.雷达回波同样表
用乾县和扶风两个气象站1972-2004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资料,分别根据P-Ⅲ型频率分析方法、极值Ⅰ型分析方法、经验频率分析方法进行30年一遇和50年一遇自记10 min平均最大风速的极值推断.简要叙述了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Ⅲ型频率分析方法、极值Ⅰ型分析方法比较好用,能满足设计部门的要求.而经验频率分析方法,由于资料年代不够长,外延人为性大,在极值推断时不宜采用。
就实际地形下的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问题,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地形特征复杂的重庆地区为代表,设计了起伏地形下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比较了各向同性、各向异性两种模式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了重庆市实际地形下散射辐射量的空间分布。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气候可能由暖干转向暖湿转型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一致性异常是西北地区44年干湿特征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而西北部同东南部以及东北部和西南部呈反相变化也是西北地区年干湿特征异常的两个重要模态.(2)西北地区干湿异常特征的空间分布
本文通过分析泰安市1951-2005年气温变化趋势得知:泰安年平均气温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951-1970年气温呈下降趋势,1970-1990年气温平稳,1991年至今气温持续偏高,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气温连续九年偏高.四季气温变化基本呈抛物线型,除夏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外,其他三季气温升幅均逐年增大。
本文引进自然基小波概念,从小波原理上说明它是离散小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反映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应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个代表站1951-2004年的月降水量数据进行试验,按照不同的时间间隔(年度、半年度和季度)分别构成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自然基小波分析,其结果有助于追溯影响降水量变化的某些强势气候影响因子;从160个代表站的历史数据自然基小波分
选取青海省4个农气观测站的大杜鹃始绝鸣物候现象及气候资料,分析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大杜鹃自然物候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大杜鹃的始至绝鸣期间隔日数呈现延长的趋势;大杜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当上年9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增多10mm时,湟源大杜鹃绝鸣期及始~绝鸣间隔日数提早(缩短)1~2d,其余响应不明显.当上年9月至当年6月的日照增多10h时,互助、共和的大杜鹃绝鸣期及始~绝间
选用1994-2003年春小麦固定地段的0-10cm、10-20cm、40-50cm土壤相对湿度及10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计算土壤相对湿度与前期、近期降水以及气温距平的相关系数,以土壤相对湿度为自变量,以前期、近期降水以及气温距平为因变量,建立干旱动态监测指数方程,将监测指数划分为重旱、轻旱、适宜三个等级,给出了干旱动态实时监测在2004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