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地区一次雷暴电荷结构的模拟验证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f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研究表明,非感应起电机制是雷暴云起电的主要机制,而且己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国内对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雷暴云电荷结构模拟研究较多,对南京地区的雷暴云电荷结构的模拟几乎没有.所以本文利用法国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eso-NH中的六种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Helsdon and Farley(1987)、Takahashi(1984)、Gardiner等(1985)、Saunders等(1991)(及其简化方案)、Saunders and Peck(1998),简写为:HELFA、TAKAH、GARDI、SAUN2(SAUNI)、SAP98)采用理想场模拟2011年7月26日南京地区雷暴云的电荷结构.闪电放电方案采用MacGorman等方案.
其他文献
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通常有理论分析、实际观测与模拟实验三种.模拟实验与前两种研究方法相比,其优点为可人为控制和改变实验条件,从而可确定单因素或多因素对研究问题影响的规律,实验效应直观清楚、实验周期短、见效快、费用低(李晓红等,2007).目前,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是边坡动力响应问题研究的主要模拟实验手段之一.运用相似理论指导边坡模型试验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将原型边坡进行概化,基于相似第三定理全面地确定
西北赋煤构造区大体指贺兰构造带以西、昆仑造山带以北的广大地区,面积约270万km2.发育不同规模的沉积盆地60余个,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煤炭资源,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地区.研究区内发育有多套煤系,但分布特征与规律具有较大差别.早-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在新疆天山-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三塘湖、焉耆、伊犁等大型含煤盆地广泛发育,北祁连走廊及中祁连山以早侏罗世热水组、中侏罗世木
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JMA最佳路径数据集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诊断结果表明:"Bilis"登陆后,一直与低纬水汽通道相联结,索马里和80~100°E越赤道气流异常活跃,将大量水汽输送到"Bilis"环流中,有利于其在陆上长久维持并引发沿途暴雨增幅.对"Bilis"的维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水汽敏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别采用两种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UCM和BULK),详细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对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雷暴过程模拟的影响.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首先,此次雷暴过程对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较为敏感,两组试验所模拟的近地面2m温度、10m风速的变化趋势与实际观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方案对雷暴的降水强度及落区有较大的影响,UCM模拟的降水与实况更为接近.在地表
利用洞庭湖区1960~2012年24个站点汛期(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确定洞庭湖区24站旱涝等级,在单站旱涝等级的基础上,确定一种既能反映旱涝的空间分布,又能反映旱涝强度的区域旱涝指标,对洞庭湖区旱涝灾害类型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域汛期旱涝灾害发生频繁,旱涝风险并存.53年中仅一年无旱无涝,旱涝急转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特旱年,再次是特涝年.各旱涝等级在洞庭湖区汛期四
利用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5日晚至6日张家界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和涡前暖式切变线为张家界地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辐合上升运动,低空急流的加强和发展北抬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暖湿气流和充足的水汽条件;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正负涡度的配对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特征以及θse面突然变
该文针对1307号台风"苏力"登陆后在江西的暴雨区主要分布在路径南侧的特点,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机理.结果表明:"苏力"登陆后的降水特征是强降水显著的偏于中心南侧或前进方向的左侧,低压中心移过的地区降水很弱,对"苏力"登陆后的显著不对称结构进行动力以及热力分析,表明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层偏北风与西南风的辐合区中,且与东北方向的强风垂直
近年来随着台风和其带来的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台风强度以及其致灾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而边界层在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海洋与大气交界面上的热量和动量交换是台风的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台风边界层结构能够有效调制近地面风速,是造成地面破坏型风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对台风边界层结构和湍流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第一手观测资料的缺乏,对登陆我国的台
基于国内外现有的多模式预报,对2013年6月1日-7月20日在四川盆地西部发生的6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评估.由于我国西南地区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造成6次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因子不同,在提出新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评估方法基础上分析模式对特殊地形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可预报能力.结果显示:模式对特殊地形的灾害性降水有可预报性,其中比湿、温度场的预报效果要好于高度场;模式对低层水汽通量评估发现水汽输送经向误
A suite of semi-idealiz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of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to chang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ver different radial extent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