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抗病花生新品种泉花6号的选育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是福建省最主要油料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10khm2左右,在大田作物中居第三位,仅次于水稻和甘薯。花生油是福建省人民主要食用植物油。但是福建地多人少,花生油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选育含油量较高的高产、稳产、抗病品种,是增加花生油产量的重要途径。泉花6号系1997年秋以泉花327为母本,泉花10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了高产、含油量较高、抗性较好的花生新品种。
其他文献
利用杂种一代(波里马恢复系P28×B11)构建了DH分离群体,共检测出11种硫苷组分,并用核盘菌菌株SF(来源于向日葵)和BN(来源于甘蓝型油菜)菌丝对DH群体活体茎秆接种,分析硫苷各组分与菌核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病源菌BN侵染第7d 2-羟基-4-戊烯基硫甙与病斑长度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4;对于病源菌SF而言,在侵染第3d、5d、7d时1-甲氧基-3-吲哚甲基硫甙均与病斑长度呈显著负相关
从中国多个油菜产区分离获得弱侵染型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采用AFLP标记,对来自中国、欧洲及加拿大的同种病原物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L. biglobosa群体在遗传构成上与欧洲L. biglobosa‘brassicae’病原接近,而与加拿大的L.biglobosa‘canadensis’病原有较大差异。中国的L.biglobosa病原物可能
在研究花生主茎叶出生所需温度的基础上,借鉴“水稻钟”叶龄模型,建立了花生叶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模型Lj=ek(Tj-To)aNjb与模拟模型M∑i=1NJo-Nj=Mi=1(Ti-To)a-b=Njo。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用模型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与传统预测方法即有效积温法的比较,模拟预测效果优于有效积温法。
试验测定了5个栽培花生品种的糖分和油酸/亚油酸(O/L)比率。不同品种花生的品质性状有差别,以8130的总糖含量5.86%、蔗糖5.50%和0/L 1.71为最高,其次为日本千叶;鲁花14号、花育16号的总糖含量、蔗糖和O/L比率较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覆盖地膜与露地栽培相比,覆膜花生的总搪、蔗糖含量降低,O/L比率有所增高。在荣成地理环境条件下,无论荣成土壤还是临沂土壤,各处理花生的总糖、
选用不同种皮颜色和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当年收获的荚果,测定其子叶、胚(胚轴、胚根、胚芽)和种皮(红衣)中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并分析其相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品种籽仁部位间各矿质元素含馈均存在明显差异;(2)花生红衣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以钙和铜最高,铁次之,锌最低;(3)胚和子叶中平均含量以锌最高,铁和铜较低,磷和钾平均含量以胚中较高;(4)不同粒型花生品种籽仁各部位中各矿物质元素含量基本均达
研究了10个花生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在6个生态试点的表现,并利用AMMI模型和双坐标图法对产量数据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在1%水平显著,产量性状的生态稳定性在品种(系)间有较大变化;用前2个代表了86.9%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信息的显著主成分计算了基因型稳定性参数(Di),基因型间Di最大相差7.9倍。属于高产稳产的品种有:唐94-1、D5-4、冀花2号;冀9814的
本文探讨了在进行冻害补救时,采用不同施肥处理措施对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制订冻害补救施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介绍了高产品种的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并从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产量构成因子改良、牛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并重以及协调源库流的关系等方面对油菜超高产育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油菜超高产品种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述了我国近年来在国家油菜区试新品种的DNA指纹检测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我国自2005年起,对参加国家区试的油菜品种开展了DNA指纹检测工作,目前已经筛选确定了一套核心的ssR检测引物,建立了快速高效的分子标记分析技术体系,初步构建了区试品种的DNA指纹库,可应用于品种的审定、管理和保护。DNA指纹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参试品种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但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部
油菜角果抗裂性的提高有利于降低采收过程中籽粒的散落损失,是特别适合油菜机械收获的优良特性。已有研究表明,植物角果内乙烯的生物合成与角果开裂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分别以一个角果抗裂株系7359和一个易裂株系7661为材料,在成熟期分别对不同角果喷施乙烯类似物乙烯利和乙烯受体抑制剂AgNO3溶液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处理前后同一时期角果中乙烯合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组材料乙烯利处理后的角果乙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