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醇-表面活性大单体混合胶束法合成微嵌段缔合聚合物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利用醇-表面活性大单体混合胶束法调整胶束中表面活性大单体的数目,通过绝热聚合和后水解工艺合成出不同微嵌段长度的高分子量缔合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P(AM-NaAA-C16DMAAC)],聚合物结构经IR和1HNMR表征证实。本文对混合胶束法控制微嵌段长度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流变性实验和稳态荧光光谱法对微嵌段长度对增粘性能、抗盐性能、粘弹性能及其疏水缔合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嵌段长度对聚合物的性能的影响规律中存在最佳嵌段长度,随着微嵌段长度增加,临界缔合浓度逐渐降低,增粘性能、粘弹性能先逐步增加后逐步降低。稳态荧光实验证实随着微嵌段长度增加,聚合物形成聚集体的浓度提前,聚集体的聚集数增加。综合两类实验结果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通过混合胶束法调整微嵌段长度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间/分子内缔合的比例和缔合效率。
其他文献
铀是重要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核燃料。在铀矿选冶、核能发电及乏燃料后处理等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的含铀废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Herein,hierarchical Mg-Al-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decorated magnetic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s(Mg-Al-LDH-MGOs)a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one step facile hydrothermal reaction.
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成为核能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从复杂环境体系中高效、高选择性去除和分离放射性污染物是放射性去污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国内某核电站工艺废液源项组成为依据,选择其中活度较高的核素Co、Cr、Sb、Ag、Mn等,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方法,探究在核电站正常运行过程不同工况阶段核素的化学形态变化以及胶体的形成特性,为放射性废液的高效处理提供依据。
铀是放射性废水中广泛存在的核素,如何有效的处理放射性废水中的铀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题。吸附法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处理核素铀的手段,但放射性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严重影响吸附效率。
二硫化钼(MoS2)是具有类石墨烯结构的二维层状无机材料,本文以二硫化钼为原料,超声条件下与浓磷酸反应成功制备磷酸化二硫化钼(MoS2-PO4),并应用于快速吸附分离放射性废液中的铀酰离子。
核能的利用会伴随大量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其中,长寿命次锕系元素的选择性分离是确保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二硫代次膦酸(DPAH)是一种可有效分离回收次锕系元素的萃取剂,但其构效关系与萃取机理尚未明确,有待考证。
反应共混是提高两种不相容聚合物相容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界面区域中聚合物链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影响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和最终性质的重要因素。与小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不同,聚合物在界面的化学反应强烈地依赖于链的运动性和界面形态。在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中,我们发现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和聚合物的分子量都会影响界面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前者会影响界面区域的大小,而后者控制了静态条件下聚合物链的运动能力。在反应共混/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在聚合物表面加工具有可控润湿能力的微/纳米图案的有效策略。在阳极氧化的氧化铝模板润湿过程中,将β-环糊精(β-CD)或其超支化聚合物(HBP)加入聚苯乙烯基体中能够形成由不规则多边形组成的帐篷状微/纳米图案。随着β-CD含量或HBP分子量的增加,微/纳米图案的区域和程度明显扩大。微/纳米图案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有高纵横比的有序纳米纤维/纳米管阵列的自组织行为,而其最终形态则由模板去除
以烯丙基胺为单体,采用光化学法制备了核壳型胺基功能化的Fe3O4-高分子纳米水凝胶(AMMNG),借助FTIR、TGA、TEM、PCS、VSM等对其表征,考察了反应因素对产物尺寸分布的影响,并借助激光光解-瞬态吸收装置研究了Fe3O4与有机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高磁含量(75-88%)、超顺磁性的AMMNG,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光照时间和单体用量,获得的产物尺寸在15-100 nm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