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几种微纳材料上吸附性能比较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城市地区各种人为活动如燃料的燃烧、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主要是室内建材、装饰材料、家具等过程造成的排放使得城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来源极为复杂,种类丰富, 且多为有毒有害物质。VOCs普遍存在于室内外环境,不仅对大气环境有潜在影响,也严重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文以苯、硝基苯、二氯甲烷为目标物, 考察了RH75%的湿度条件下活性炭、碳纤维、碳纳米管、电纺纳米纳米纤维对它们的吸附行为,并进行比较。
其他文献
氯化石蜡(polychlorinated n-alkanes, PCAs)是石蜡烃的氯代衍生物,自20世纪 30年代被广泛用于金属加工液、密封剂、橡胶和纺织品的阻燃剂、皮革加工以及涂料中。根据碳链长度,进一步划分为短链氯化石蜡(C10-C13 ,sPCAs)、中链氯化石蜡( C14-C17 , mPCAs )和长链氯化石蜡(C20-C30,lPCAs)。尤其是sPCAs,已有研究表明,sPCAs具
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 具有广泛的杀菌性能,这使得纳米银成为了最常用的工程纳米材料。至今,它已经被应用在纺织品、水质净化、杀菌喷雾剂、美容产品、洗涤剂等方面[1]。纳米银的毒性与纳米银颗粒大小与形状及其存在形态、Ag+释放量、溶液状态等有关,小粒径纳米银 (<10nm)能够直接穿过细胞膜,在细胞内产生ROS,引起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重金属是环境污染中的重要污染源,不仅对作物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V、Cr是可以侵害土壤、植物和动物整个生态系统的潜在危险化学污染物,随着钒矿的开采、冶炼以及城市郊区燃煤和印染、电镀等工业废物等释放出大量的V、Cr,致使土壤、水体和生物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2]。
溴代阻燃剂(BFRs)尤其是四溴双酚 -A(TBBPA)在全球的用量急速增加。大部分溴代阻燃剂在环境中有很强的持久性,能够通过食物链和其他途径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累积,TBBPA的环境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己成为不容忽视的农业环境问题,控制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也己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利用农作物对Cd积累的基因型差异,筛选并培育重金属低量积累品种( Pollution-Safe Cultivars,PSC)己成为降低农作物受重金属污染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围绕这类PSC 品种开展必要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可以丰富对农作物一重金属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为建立重金属低积累农作物品种选
丝素蛋白(SF)是一种含有羧基和氨基的蛋白质,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抗菌性及生物适应性。丝素蛋白与酶蛋白之间良好的相容性使得它既可固定酶又可保持酶较高的活性及较长的存活时间[1]。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具有优良的电催化活性[2,3], 本文利用非共价吸附法将乙酰胆碱酯酶 (AChE)固定在修饰MWCNTs的玻碳电极 (GCE)上制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且以 AChE-SF/MWCNTs/GC
溴系阻燃剂(BFRs)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广东省作为全球电子/电器制造业和电子垃圾回收的重要基地,是溴系阻燃剂的潜在高污染区。鸟类分布广,其活动范围大且取食宽泛,加之占据食物链上的较高位置,易积累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能够灵敏、快捷并有代表性的反映相对广泛区域的污染特征,常被用来作为非常重要的环境污染指示生物。
OH和H02合称为HOx自由基,是大气中重要的氧化剂,对流层中大多数痕量气体主要与HOx反应而被转化或去除。HONO是OH 自由基的一个重要来源且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因而HONO研究已成为大气化学/大气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或难点之一。在城区或郊区HONO浓度可高达几个 ppb,可是目前的空气质量模式总是明显低估观测值,尤其是在白天时段。为了改进模拟效果,Sarwar et al.(2008)在考虑
植物性雌激素是一种广泛存在植物中的非甾体天然产物,主要包括黄酮、木酚素、香豆雌酚和真菌类化合物,它们也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其本身或代谢产物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 结合诱导产生弱雌激素效应。虽然相对天然雌激素17β-雌二醇(E2,见图1)来说,植物性雌激素的雌激素效应要小得多,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且现行污水处理工艺对其的去除效果不佳而排放到环
二恶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而饮食是人体摄入PCDD/Fs和PCBs 等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的最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当烹饪中存在氯丙醇或三氯蔗糖时,加热大豆油和牛肉过程中有PCDD/Fs和dl-PCBs的生成,且主要存在于烹饪产生的油烟中, 其含量随着氯化物(氯丙醇或三氯蔗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应PCDD/Fs和 dl-PCBs毒性当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