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牌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来源 :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机选取广东省内6种不同品牌斑节对虾商品料(编号D1、D2、D3、D4、D5、D6)进行60d养殖试验,评价其对斑节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摄食D1、D5、D6 3种饲料时显著高于D2、D4两组(P<0.05);饲料系数在D5、D6两组显著低于D2、D4(P<0.05).(2)虾体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受到不同饲料的影响(P>0.05);而粗蛋白、脂肪含量分别在投喂D3、D5饲料时获得最大值.(3)蛋白质消化率在D4、D5两组显著高于D1~D3试验组(P<0.05),而脂肪消化率在摄食D1、D2饲料组时显著低于D3~D6组(P<0.05).(4)在养殖不同阶段,水质各个指标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20d水样分析表明,COD在投喂D1饲料时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其它水质指标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P>0.05);40d结果显示,COD在D5、D6试验组显著低于D1~D4(P<0.05),D2组氨氮最低(0.03)显著低于除D1外其它试验组,总氮总磷分别在D4、D6试验组最低;60d水样分析表明,氨氮在D1、D2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D5、D6试验组总氮显著低于D1~D4组(P<0.05),而总磷在D2试验组最低,显著低于D1、D4两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投喂D1、D5、D6饲料能够使对虾获得较优生长性能,且D5、D6饲料对水体污染最小.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变化方面,就不同程度的以"白底板"为典型症状的中华鳖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病鳖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变化多样,转化规律性强,根据体表症状或某一器官的特征性病变的命名存在着"同名异病"或"同病异症"等现象。通过比较各鳖病的治疗结果,目前对中华鳖"白底板"症状疾病的治疗以中西药结合的方式最有效,其中中草药主要是活血祛瘀、保肝健脾类,西药主要采取抗微生物类。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细胞的分类、活性以及不同类型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根据血细胞的前向角散射光合侧向角散射光强度的不同,可以将血细胞分为三类: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组成比例分别为(23.32±6.96)%、(60.31±9.22)%和(9.98±4.23)%.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的大小显著高于透明细胞(P<0.05),大颗粒细胞的颗粒复杂度显著
蛭弧菌(Bdellovibrio)是广泛分布于自然水体,具噬菌特性,可用于生物防治的一类寄生性细菌。本研究以弧菌为宿主菌,利用单、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河蟹养殖池中分离得到蛭弧菌一株。在根据噬菌斑形成、亚显微结构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的基础上,根据蛭弧菌的hi基因和外膜蛋白(0MP)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为噬菌蛭弧菌。为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研制与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为研究脊尾白虾幼体对饥饿的耐受能力,以脊尾白虾糠虾Ⅰ期幼体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两种饥饿模式(饥饿-投饵和投饵-饥饿)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存活率、生长及发育等方面的影响.饥饿-投饵模式是指分别在饥饿1d、3d、5d、7d、9d后再恢复投喂至幼体变态为仔虾;投饵-饥饿模式是指分别在投喂1、3、5、7、9d后停止投饵至幼体变态为仔虾;对幼体进行持续投饵组作为对照组(C).比较了各组在变态存活率、变态持续时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短尾亚目(Brachyura)、梭子蟹科(Portunidae)、青蟹属(Scylla),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和海洋渔业资源.本研究在拟穴青蟹转录组454高通量测序基础上,挑选了2个生长相关候选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力和遗传信息,实验通过人工注射溶藻弧菌感染16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选育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在抗溶藻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群体4个(SH11-6、SH11-10、SH11-11和SH11-16),其在溶藻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80%;抗病力比较强的群体8个,其成活率为70%~75%;抗病力一般的
为了研究mi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对青蟹精巢和卵巢的miRNA分别进行了测序.精巢中,共得到436条miRs,其中不能与miRbase中已报道miRs比对上,但是有预测的发夹前体的194条,与节肢动物中已报道mirs能比对上,不能与基因组比对上的271条,与节肢动物中已报道mirs和miR能比对上,不能与基因组比对上的75条,与节肢动物中己报道mirs和基因组都能比对上,没有预
本研究通过454-FLX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雌雄肝胰腺的cDNA文库进行大规模测序,首次从转录组水平对肝胰腺在性腺发育调控网络中的作用进行探索.肝胰腺参与甲壳动物的消化、免疫和生殖等多种生理过程,是甲壳动物重要器官.目前的研究显示,肝胰腺是卵巢发育过程中外源性卵黄蛋白原的重要合成和贮存场所,但在不同的甲壳动物中略有差异.通过454-FLX高通量测序平台
为评估饲料中不同精氨酸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氨基酸代谢酶以及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影响,设计了六组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41.0%,粗脂肪7.5%),饲料中精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6%、0.9%、1.2%和1.5%;实测各组饲料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44%、1.74%、1.99%、2.32%、2.51%和2.74%.凡纳滨对虾初始体重为0.50g左右,进行了为期8W的养殖实验.本实验结
本论文选择在我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典型产生麻痹性贝毒(PSP,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的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研究了其对一种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肝胰腺和鳃HSP90和Cas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暴露于浓度为200cells/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