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以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锡剧特色教育”为例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世界艺术教育联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戏曲融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遗产.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坐落于"锡剧之乡",2002年起担负起传承锡剧艺术,弘扬锡剧文化的历史责任.学校立足锡剧艺术本体,用情景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层教学,建构普及、选拔、提高相结合的戏曲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拓展锡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戏曲文化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内在价值,为"地方戏曲文化进校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其他文献
老年期刊的健康发展与我国老年文化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老年人》杂志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做好专题策划,提高杂志的品相,从而增强刊物的品牌影响力。
2014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逐渐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有学者指出,2014年也将因“媒体融合元年”而被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科技期刊作为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其创新发展避不开媒体融合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媒体融合的特点及其对科技期刊发展影响的利弊,为科技期刊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应对建议:未来科技期刊需要在国际化水平、创新发展之路及团队科学素养方面有所突破,以应对媒体融合及全球化带来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新湘评论》杂志主动向全媒体转型,通过做活“借”字文章,追求思想的高端融合;做活“联”字文章,扩大资源的广泛融合;创新产品内容制作、创新产品资源融合、创新产品传播渠道,从而摸索出了一条媒体融合之路,并获得了领导满意、专家认可和读者喜爱.
《大江南北》杂志于1985年8月创刊,30年来,恪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办刊宗旨,和“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编辑方针,高声唱响主旋律,全力传播正能量,发行遍布全国各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江南北杂志社长期对《大江南北》这个期刊品牌的进行了苦心经营和倾力打造,始终坚持该杂志特有的定位,拒绝种种利益的诱惑,不受各种倾向和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办刊风格并且树
期刊品牌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亦是期刊发展水平的标志.打造期刊品牌,必须树立读者意识,精准定位,努力发现最普遍的读者需求;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期刊品质,做经营内容的高手;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拓展办刊思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必须树立责任意识,严把导向关,发权威主流的声音.
高校学报是刊载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要想在众多学术刊物中独树一帜,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学术品牌,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立足院校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本文从目标定位、栏目设置、策划水平、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使其更好地促进高校学报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新常态突出表现在技术突飞猛进、媒体不断融合、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期刊业要以打造期刊品牌影响力为核心,提高期刊竞争力为目标,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办刊模式上取得创新才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经营模式上要找准定位、细分市场;产品模式上要权威专业、深度高度;营销模式上要线下线上、联动齐发.只要传统期刊能够展自身优势之长、融数字媒体之新、合双向传播之优,将会在数字新媒体的竞争中继往开来,获
期刊品牌建设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就是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期刊品牌现代化之路,是一种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化创新性发展模式.在分析了期刊品牌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依据和现实意义后,本文进一步阐述新常态下期刊品牌建设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理念所赋予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指出期刊品牌建设要实现绿色、净化、集约、平衡、高效、协调、良性发展目标,必须打破期刊品牌发展的灰色地带,实施个性化、集群性、
作为社会公众借助互联网为个人或企业所发起的项目开展小额筹资的新兴模式,网络众筹正不断颠覆和变革相关产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众筹赖以存在的社会化网络也从最初的利用集体智慧开始向筹集集体财富转变.在目前的传播实践中,网络众筹在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为身处转型困境的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试图以传统期刊产业转型创新为对象,分析传统期刊产业与网络众筹模式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探索网络众筹和期刊生产运营二者之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美育正向基于互联网的大众美育转向,而其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互动关系也越发明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与提升,也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重要步骤.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停留在了技能和知识这一"术"的层面,已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已在"自由"和"失控"边缘徘徊的新媒体环境.当下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