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周病变351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来源 :2013年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90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经组织病理证实的根尖周病变病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方法: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病理科经病理证实为根尖周囊肿和根尖肉芽肿351例存档蜡块,并详细记录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51例根尖周病损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1,年龄分布范围广(8-82岁),以20-29岁组最多,占21.36%.病理诊断为根尖囊肿280例,其中上颌167例,下颌113例;根尖周肉芽肿71例,其中上颌38例,下颌33例.临床诊断为根尖囊肿或根尖肉芽肿194例,占55.30%;诊断为非特异性囊肿103例,占29.34%;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9.54%.X-ray片显示根尖囊肿直径5-30mm,根尖肉芽肿5-25mm.
其他文献
目的:人体体表及体内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以微生态群落的形式参与人体健康的维持与疾病发生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口腔内定植着的微生物组成特定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参与宿主口腔健康与疾病的调控过程。稳定平衡的口腔微生态系在维护口腔健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衡失调是多种口腔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子,口腔致病菌过度生长或益生菌生长被抑制,均可导致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
目的:研究老年人下颌第一磨牙残冠桩核冠修复前后不同时期根面菌斑中主要致龋菌定植变化情况。方法:从临床就诊老年人中随机选择下颌第一磨牙无咬合功能残冠的患者30人。在患牙预备前、预备后72h、预备后一周及修复后一个月分别采集患牙与对颌同名牙的根面菌斑,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患牙组和对照组。对受试者患牙及对照牙根面菌斑的变异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和粘性放线菌进行厌氧培养、分离,通过菌落形态学检查和系列生化特征及
目的:研究年龄对根部牙本质的力学性能及受力时牙根部应力分布的影响。材料及方法:收集人离体单根下颌前磨牙,根据年龄分为年轻(19-24岁)和老年两组(53-57岁)。自釉牙骨质界处截断去冠,将牙根自颊舌向抛开后打磨并抛光。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纳米压痕技术测量牙根部牙本质在根颈部、中部及根尖部的弹性模量和纳米硬度值。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老年和年轻牙根受力时应力分布的不同。建立下颌前磨牙的轴对称模型,对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黏附能力的关系.方法:①通过细菌贴壁法进行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链菌临床株黏附试验.②选取黏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菌株,提取细菌DNA,经PCR扩增其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目的:从生理上分析当人牙咬合面咬到硬物产生较高冲击力时,牙齿的承力和破坏。方法:收集健康无龋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对牙齿咬合面进行准静态加载。高速摄像记录裂纹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不同直径加载钢球头,不同加载速率和不同加载部位对牙齿损伤断裂的影响,并在液压伺服试验机上对牙齿咬合面中央进行低周疲劳加载。分析疲劳加载对裂纹发生发展的影响。折裂断口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微结构特征。
目的:探究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gshAB)在变异链球菌与血链球菌的相互作用中的生态作用。材料及方法:框内缺失法构建变异链球菌UA159 gshAB缺陷株并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其表型特征。同时在体外双菌种生物膜模型中利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探究变异链球菌UA159 gshAB缺陷株与血链球菌的时空关系。
目的:研究用显影剂超顺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标记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的合适浓度及用磁场体外诱导SPIO标记后的DPSCs迁移.材料及方法:将成品SPIO分别以终浓度12.5ug/ml,25ug/ml,50ug/ml,100ug/ml和终浓度为0.75ug/ml多聚赖氨酸溶液制成混合溶液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相关技术比较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其亲代菌株中间代谢产物。方法:体外人工诱导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氟菌株及其亲代菌株在悬浮状态下培养至指数生长早期,取5毫升菌液与10毫升-48℃ 60%的甲醇水溶液混匀终止细胞的代谢活动,收集菌体细胞,加入500微升-48℃ 100%的甲醇混匀,置于液氮中冰冻后置冰上融化,三次冻融循环后,离心收集上清液,通过LC-MS分析代谢中间产物,比较二者差异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观察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模型的形态及结构。方法:选取人新鲜拔除单根离体牙24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3颗,浸泡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ATCC 29212)菌悬液中分别于1d、2d和7d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形态和结构,并计算生物膜覆盖率。结果:随时间增加,根尖样
目的:探讨人牙髓干细胞(hDPSCs)与血管内皮细胞(OECs)在血管生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这两种细胞体外增殖及成血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DPSCs和OECs,将其分为四组(OECs培基组,OECs PRP组,hDPSCs与OECs共培培基组,hDPSCs与OECs共培PRP组),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时间点(1天,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