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许昌市饮马河为例

来源 :2018第五届中国(国际)水生态安全战略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其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意义和开发途径.以许昌市饮马河滨水景现设计为例,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构建集水利、生态、游憩、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景观体系.在发挥其河道基础设施功能的同时,激发滨水区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多元价值.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现有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有效指导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本文根据水质污染程度,提出生态治理模式成果;根据城市河道的水文和污染特性,阐述了黄河河口地区轻度污染河道生态治理模式;根据不同的适用环境,提出了五类治理模式: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生态浮岛、挺水植物带、截留+水生植物,可根据具体水体污染环境进行选择;通过生态治理模式治理的轻度污染河道,既能丰富河道景观多样性,又能避免大型机械施工
为研究和评价黄河来水来沙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利用原型观测手段,在研究区布设相应的观测站点,进行实地观测及取样化验,分析地下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归纳、计算及分析验证,研究刁口河生态调水对湿地地下水水质影响,进而科学的评价生态调水对刁口河湿地的影响.
河道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现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黄河河口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鉴于黄河河口地区河道整治系统性不够强,城市河道水质整体不容乐观,多数河道水质还处于劣Ⅴ类.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现有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有效指导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本文根据水质污染程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同时也有其独有的功能特性.黄河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以往过度的开发利用以及治理机制与模式存在着的问题,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等问题.针对黄河流域现状,结合国内外流域治理的经验,总结出黄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措施以及创新构想.
通过多年黄河河口段黄河水监测数据,分析近年来黄河河口段水环境污染状况,查找出黄河水环境污染要因,提出黄河河口段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中Cu、Pb、Cd、As的均值分别为47.1mg/kg、21.3mg/kg、1.44mg/kg、12.0mg/kg,除Pb外,湿地表层沉积物中Cu、Cd、As的含量均高于山东省土壤底质背景值,
为解决黄河下游水务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决策智能化水平不高、业务协同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智慧地球发展理念和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围绕黄河下游河段智慧水务体系建设构想,明确智慧水务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研究构建智慧水务总体架构.本文介绍了黄河下游河段智慧水务立体感知层、信息处理层、支撑保障层、智能应用层4个层次的体系构建,并讨论可能涉及的关键技术.
《水工程生态建设技术规范》(DB3305/T48-2017)全文贯穿“科学治水、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通过采用“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的设计模式及各种生态工程措施以弥补水工程的生态性不足,以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设计目标.该规范还提出水工程健康诊断的要求,以整治既有的病态水工程.最后本文列举了生态整治的工程实例,并指出《水工程生态建设技术规范》是一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技术规范
新时代下,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水生态安全问题关系直接关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而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思想在价值取向、制度体系、机制设置三个维度为水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了指引,为保障水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黄河流域上游工业、农业、城市的各类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中富集并随黄河水进入湿地内,河水水质的好坏影响着黄河口湿地的生态安全.同时黄河口也是中国的重要原油产区,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对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也是威胁.部分湿地,特别是刁口河湿地长期得不到淡水补给,河水矿化度较高,也会造成土壤的盐渍化,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文本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将铬和镉确定为黄河口湿地水体重点的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