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特质是指跨时间、跨情境稳定的个体心理与行为模式。特质论视角的人格研究已有近百的历史,研究者从词汇学假设出发,鉴别出了许多重要的人格特质,如"大五"人格维度。与人格特质相关的一个科学问题是,人格特质是否具有稳定脑神经基础?理论上讲,人格特质反映了大脑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稳定模式,因此人格特质应该与稳定的大脑结构或功能特征存在相关。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已经开始使用核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近红外光学成像等技术,从实证的角度寻找人格特质的大脑结构或功能基础。现有的人格神经科学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任务态研究,这类研究要求被试完成某种行为任务,记录其在任务中的大脑活动,并比较不同特质水平的个体的大脑活动模式异同;另一类是神经特质研究,这类研究无外显的行为任务,而是测量并计算大脑灰质体积、静息态网络组织模式等稳定的大脑特征指标,并与自我报告的人格特质水平建立相关。此外,近几年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使得基于大脑影像数据的个体化人格预测成为了可能。尽管已有这些初步的探索,目前该领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结果不一致、缺乏整合理论框架、过度依赖大五模型等等,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