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全国第二届化工新材料学术技术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亚硝酸钠氧化降解壳聚糖是一种制备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快速可控的方法,本论文以亚硝酸钠为氧化剂,研究了温度、反应时间对壳聚糖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min内,壳聚糖分子量迅速降低,20min后,壳聚糖分子量减小的趋势变缓;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分子量降低的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对其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范围内,壳聚糖的降解可以较好的符合无规降解过程.其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Stiller及其同事开发出一类高性能新型聚合物材料-聚喹啉.由于这类聚合物材料展现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突出的机械性能,因而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由于聚喹啉材料具有电致发光、三阶非线性及光电导等优良的光学性能,使得此类聚合物可以潜在地运用在各种光电材料领域.与此同时,含有聚喹啉链段的共聚物同样受到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Ashwinik及其同事报道过带有共轭聚喹啉链段的无规
对于具有特定光、电、磁性能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是当今功能分子材料和分子器件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性质独特、结构多样化、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不同寻常的光电效应、可使用的众多的过渡金属离子等特点,所以它们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及催化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好的应用前景,部分论文已对他们的磁性、催化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报道.
自从20世纪纳米材料问世以来,人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基于尺寸的特殊光学性能使得半导体纳米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可望在激光、平板显示器、光能储存、单电子半导体管和生物探针等方面得到应用.但是纳米材料也有固有的缺点,如颗粒表面缺陷多、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等,这些因素使体系极易形成团聚体而难以稳定;纳米材料多以固体形式存在,进一步的成型加工较困难,限制了其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的应用.
本文用热重分析法(TGA)和差热分析法(DTA)研究了天然橡胶(NR)、硫化天然橡胶(VNR)、低蛋白橡胶(LPNR)和硫化低蛋白橡胶(VLPNR)的热氧降解过程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1)NR、VNR、LPNR和VLPNR的TG图中均出现多个平台,对应的DTG图中有多个峰出现,因此四种胶样的降解均为多步反应,其主要失重过程发生在350~400℃之间.(2)NR、VNR、LPNR和VLPNR质量损
以2-(对羟基苯基)-2-噁唑啉、1,3,5-三苯基-1,3,5-三嗪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将苯并噁嗪环和2噁唑啉环结构设计在同一分子上,得到一种新型的2-噁唑啉-苯并噁嗪型化合物{p-(2-噁唑啉)-3-苯基-3,4-二氢-2H-1,3-苯并噁嗪(POB)}.FT-IR、1H,13C-NMR、MS等测试证实了其化学结构.DSC测试曲线显示此噁唑啉环和噁嗪环在不同的温度下热开环固化.DMTA和TG对固
自从Plonkett1938年发现聚四氟乙烯(PTFE)以来,人们对氟聚合物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由于高氟-碳能、氟的强电负性、除氢外范德华半径半径最小以及氟原子对碳链的屏蔽保护作用使氟聚合物具有热稳定性、耐候性和化学惰性,含氟聚合物因独特的低表面自由能、低摩擦系数、低折射率、低介电常数和低功耗因数等性质,使之具有突出的憎水憎油和抗粘附特性.(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聚合物是氟聚合物家族中研究得较多较
分别以醋酸、丙烯酸为溶剂,考察壳聚糖(CS)与聚乙烯醇(PVA)共混体系的电纺丝工艺以及形貌,壳聚糖与聚乙烯醇配比等因素对可纺性以及纤维结构的影响;为削弱纤维的水溶涨性,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对纤维进行交联,如戊二醛蒸汽在常温下对膜剃度交联、紫外光交联、热交联,以适应不同应用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溶液电纺制备的纤维直径比较均一,约为200nm;在CS/PVA的共混溶液中加入4wt%的可
以原位自金属化法制备了具有反射和导电特性的聚酰亚胺银(PI/Ag)复合薄膜,采用二酐和二胺合成了聚酰胺酸(PAA)后,同时加入银盐溶液,经加热环化缩合形成具有高反射和高导电特性的PI/Ag薄膜.对影响PI/Ag复合薄膜导电和反射特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较佳的薄膜处理工艺,制备的薄膜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0%以上,表面电阻达到0.2Ω,银层与PI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
插层结构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大类新型功能材料,因其丰富多彩的功能性与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密切相关,故成为国际上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亦为国际学术界重视的新型学科领域.为保证插层结构材料的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自1995年起,本项目围绕插层结构的分子组装和与其相关的产品工程开展了研究工作.
分别以醋酸、丙烯酸为溶剂,考察壳聚糖(CS)与聚乙烯醇(PVA)共混体系的电纺丝工艺以及形貌,壳聚糖与聚乙烯醇配比等因素对可纺性以及纤维结构的影响;为削弱纤维的水溶涨性,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对纤维进行交联,如戊二醛蒸汽在常温下对膜剃度交联、紫外光交联、热交联,以适应不同应用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溶液电纺制备的纤维直径比较均一,约为200nm;在CS/PVA的共混溶液中加入4wt%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