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形势变化的物理机制探讨--以西南地区为例

来源 :2019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k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代以来,中国南北旱涝形势发生系列重大变化,特别21世纪初南涝北旱格局发生转变,西南干旱持续发展.年际或年代际旱涝气候变化,多个大气物理系统和旱涝时空变动的关联.本文列举有关研究,综述驱使和形成旱涝变化的某些物理机制.
其他文献
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强震具有明显的潮汐周期波动性.8.5级以上特大地震具有55年左右的拉马德雷周期和18.6年月亮赤纬角周期;全球强震具有13.6天的潮汐波动周期.潮汐激发地震的证据确凿,对地震预测有指导意义.
北京地区6级以上地震与小冰期相关.统计表明,发生在变冷期(小适宜期和小冰期的交界)的北京6级以上地震频率为0.143,发生在小冰期大震频率为0.857.因此,北京地震发生在下次小冰期2744-3815年的概率最大,发生在2130-2540年温暖期的概率几乎为0.北京地区地震高潮已经过去,地震风险明显降低.研究表明,未来百年地球将进入低温或次小冰期,北京地区仍存在0.143的概率发生6级以上地震,与
中国8级地震的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小冰期集中在中国东部,温暖期集中在中国西部和中国台湾岛.这为中国抗震防震指明了方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地区的强震也集中在小冰期时期发生,全球变暖有利于中国东部和北京地区的地震安全,但是,中国西部和台湾地区8级地震将频繁发生.
中国西南、东南是防灾的重点(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其次是南方(越南、泰国)、长江中下游、吉林、辽宁偏涝(朝鲜、韩国在内);7月成都、兰州大涝(兰州QM3370m3/s);北京7月4-5日(北京机场停航),8月3-4日暴雨~大暴雨(4月怀柔239.9mm);美国东南、东北9月飓风特大洪水(5-7日巴哈马5级飓风特大洪水,死亡50人,数百万人受灾).
2019年,精确预报长江中下游洪水,分布符合预测典型年样本,大通站洪峰流量预报准确.其中,湘江干流发生了超过50年一遇特大洪水、部分河段达200年一遇、洞庭湖区成灾;赣江发生了10年一遇中等洪水,4次编号洪水,4条支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鄱阳湖全面超警;大通站洪峰预报72000m3/s,实际洪峰68400m3/s,超长期预报误差仅5%.较准确预报黄河洪水,黄河发生了4次编号洪水,2次为唐乃亥水文站(上
2026年长江流域将发生1954、1998年的特大洪水,玄空飞星相似1954、1981、1990、1999年,其中1954、1981、1999特大洪水,1954、1998特大洪水相隔44年。
宇宙间一切均是物质的.将哲理、物理、易理、数理.....统一到物质学中,发现了物质三大特性.由日地月星体公转轨道运动得27年2天22小时周期,有了预测登陆和影响中国台风的理论依据,从1998年~2021年有预测存档可查.从以前预测的台风与实况对照检验:出现率80~90%、路径最高强度(风速和气压)60~80%、路径50~70%.
本文概述了2019年已经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亊件,以及造成的多种灾害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2019年世界经历新的高温记录,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变暖等。
太阳活动对近地环境及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许多地球物理过程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在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诱导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太阳活动特征和预报的研究在最近数十年间越来越受到有关学科学者的重视,研究和形成了多种预报方法.但是,太阳活动具有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使得深入认识太阳活动的特征仍然具有不小的难度,对于自然灾害研究来说,人们希望对未来的太阳周能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报,实现这个目的的难
近2000年的地震资料显示,北京地区强震集中发生在小冰期时期,15-17世纪小冰期结束以来,北京地区强震处于休眠期,休眠期将持续到24世纪变暖高峰.而下次北京地区的强震活跃期将发生在下次小冰期,其高峰在3107-3452年。中国8级以上地震分布给出了相同的结论:东部地区集中发生在小冰期时期;西部地区和台湾地区集中发生在全球变暖时期且发生频率快速增加。两组统计数据的一致结论表明其科学性,冰川地壳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