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属五加科多年生药用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种植过人参植株后的参地10~20年不能重复栽参,否则会出现"烧须、烂根、病害多发、产量降低"等老参地问题。据报道种植人参后的土壤随着年限的增加,生态环境变化不利于细菌、放线菌的生长而有利于真菌的生长,这也是人参连作土传真菌病害发病较重的原因。由于人参生长周期较长,所以人参连作的土壤真菌种类和数量复杂多样,土壤中既存在着导致人参根腐病的病原菌,也存在着其拮抗菌。本文对供试的人参连作土壤中的真菌进行研究,探讨了人参连作对土壤真菌种类及数量的影响,同时分离出大量的有益真菌种类资源,为人参连作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辽宁、吉林等人参栽培基地进行了调查取样,选取4年生西洋参及人参连作土壤为试验土壤,每个地点选取未种参的新林土土壤作为对照,鉴定样品土壤中真菌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方法为五点混合采样法,采集0~20cm根区耕层土壤样品,真菌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法,待长出菌落后计数并转移至相应的培养基上纯化培养后保存、鉴定,计数方法采用最或然计数法。真菌鉴定主要采用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形态特征观察主要观测菌落颜色、形态、生长速度、产生色素等特征;显微结构观察主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菌落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形态特征等,将真菌鉴定到属。本试验从不同地区的人参连作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了18个属43种真菌,其中,镰刀菌、青霉菌和毛霉菌为老参地土壤中优势真菌。本试验统计了不同地区人参连作土壤和新林土土壤中的真菌种类及数量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地区人参连作土壤和山林土壤中真菌种类基本一致,但数量不同。从老参地土壤微生物组成与数量变化来看,与未栽参的山林土土壤相比,人参连作土壤中导致根腐病的病原菌(镰刀菌4.81×10~3个/g干土、柱孢菌2.78×10~3个/g于土)的数量显著多于其拮抗菌(粘帚霉2.66×10~3个/g干土、枝顶孢1.37×10~3个/g干土)数量。人参连作土壤中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木霉Trichoderma数量居多,分离频率分别为18.21%,1.52%,9.74%,9.71%。其中镰刀菌Fusar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是部分人参根腐病的病原菌,木霉是在生物防治人参根腐病中目前最常用的生防菌株。老参地土壤中导致根腐病的病原菌(镰刀菌Fusarium、柱孢Cylindrocarpon等)与其拮抗菌(粘帚霉Gliocladium、木霉Trichoderma等)共同存在,这说明人参连作土壤中土壤真菌结构和数量比较复杂。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人参连作对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及种类有影响。人参连作后,导致根腐病的病原菌的数量显著多于其拮抗菌。本研究从土壤中致病菌入手,鉴定了人参连作土壤中真菌的种类统计了连作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并探讨了人参连作对土壤中真菌种类及数量变化的影响。对研究人参连作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有重要价值,为减缓人参连作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人参连作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增多,理化性状恶化,参根分泌物增多等,单纯改良土壤中病原菌与有益拮抗菌的平衡关系只能从一定程度缓解人参连作的症状,栽参后仍存在病害重产量低的问题。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应用高效的有机肥对土壤养分进行调节,多种方法合理共同配合施用,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改良人参土壤连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