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h细胞辅助的体液免疫功能失调与HBsAg水平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

来源 :第十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检测并观察外周血中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细胞)及CD19+B细胞的频数及其表型变化,探讨Tfh细胞辅助的体液免疫应答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获得HBeAg血清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并探索一个能够反映病毒因素和宿主免疫状态的指标来早期预测经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2010年3月~2014年3月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内、外侧及后内侧入路,采用"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成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9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后抽屉试验、反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
目的:探讨体能训练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而指导体能训练及临床诊治,做好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十年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ACL损伤体校学员及运动员233例(246膝),对损伤发生率、易损伤训练项目、损伤原因及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发生在膝关节屈曲位
目的:探讨慢性外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踝周肌群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对正常运动员和慢性外踝关节不稳运动员进行踝周肌群生物力学测定.采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对背伸、跖屈、内翻及外翻肌群进行峰值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峰值力矩比(D/P、E/I),耐力比(ER)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远动员双侧跖屈、背伸、内翻及外翻肌群在慢速及快速测试中PT、TAE、ER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跖屈肌群P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195例怀疑膝关节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MRI除常规斜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面序列扫描外,加扫斜冠状位序列,通过分析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图像作出稳定型前交叉韧带(纤维束轻度撕裂或未受损)和非稳定型前交叉韧带(纤维束重度撕裂或完全损伤)的判断,并将MRI诊断结果与关节镜下所见进行对比.结果:以关节镜诊断为标准,MRI
背景:评价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联合纤维血凝块填塞治疗半月板体部撕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解放军371中心医院关节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0例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联合纤维血凝块填塞治疗半月板体部撕裂伤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7~46岁,平均32岁.18例为运动损伤,2例无明显外伤史.18例均有膝关节疼痛、肿胀现象,12例有交锁及打软腿现象.术后前三周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病变的首选方法,随着有柄人工髋关节假体在临床上应用病例的增多,人工关节假体松动需要翻修的病例数也日益增多。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保留了全部的股骨颈,维持了自身的颈干角和前倾角,更接近于人体生物力学,术中不需要行股骨扩髓,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应减少,且远期兼备二期翻修容易等优点,近年来临床应用逐年增多。通过对应用无柄及有柄两种关节假体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
目的 探讨孕中晚抗病毒治疗后停药与分娩后肝炎发作风险的关系,明确HBV感染孕妇短期抗病毒后停药是否安全,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上HBV孕妇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及围分娩期管理。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emed、EMBASE、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关于抗病毒药物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全部文献。文献筛选和提取资料分别有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
目的 探索NK细胞siglec-7表达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134例(免疫耐受期27例,免疫活动期34例,非活动期46例,复发期27例)及正常成人外周血20例,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上siglec-7表达,并通过CD107a脱颗粒试验及IFN-γ释放试验比较NK细胞亚群的功能.实验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目的 肝硬化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它是由多种或者一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以胶原沉积和血管失稳态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损伤,是多种慢性肝病进行性发展的终末期阶段。虽然在过去的研究中肝硬化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肝硬化作用机制仍尚未明确,肝移植为治疗肝硬化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寻找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关键蛋白,为肝硬化的逆转及并发症的控
目的 目前已发现23KD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而15KD作为23KDALR剪切的片段,主要是通过分泌至胞外发挥作用,是否在软脂酸(palmitic acid,PA)诱导HerpG2细胞脂肪变性中发挥作用?方法 本实验分为5组:未感染腺病毒且无PA处理的HerpG2细胞组(G2-NC-No infection),感染空载病毒无PA的HerpG2细胞组(G2-Ad-GFP-NC),感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