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记点的图像配准研究

来源 :第23届过程控制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手术导航应用的背景下,通过外加标记点对图像进行配准,有效的解决了基于灰度的图像配准方法计算量大和基于特征配准存在许多误匹配点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标记点的配准方法,该方法利用链码的概念,首先根据标记点质心形成链码,然后对链码进行配准,最后使用链码的数据计算旋转角度和平移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实验结果较为精确。
其他文献
针对实际烧结生产过程焦粉配比大多采用人工经验配比、现有烧结焦粉配比研究难以应用于实际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焦粉最低配比计算方法。 首先, 针对不同烧结终点位置、料层厚度的料层等温线数据建立烧结料层侧面温度场BP神经网络(BPNN)模型; 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建立烧结终点位置、料层厚度等烧结过程状态变量与料层蓄热所需能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通过对烧结过程中主要物理、化学反应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我国最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对二甲苯(PX)氧化反应器是PTA装置的核心运行设备,PX氧化反应是高温高压下的固液相催化反应,其关系到整个装置的产量和消耗。目前,PX氧化反应过程的常规控制虽然可以满足工业装置的生产,但关键产品指标粗对苯二甲酸中对羧基苯甲醛(4-CBA)含量和尾气氧浓度波动范围较大,不利于工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操作。利用FRONT-Suite先进控制软件进行了工业
针对钢铁企业二次能源的利用效率评估问题,采用建模、模拟、评估针对钢铁企业二次能源的利用效率评估问题,采用建模、模拟、评估、优化的整体思路,结合国际标准ISO22400和国家标准GB/T 2589-2008对二次能源利用过程采用对象-过程方法进行建模和模拟,使用综合能耗指标进行评估,并详细分析了钢铁可燃气体副产煤气的利用消耗过程,对其利用效率进行评估。
在PIλDμ控制器的研究中,对于参数稳定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对于如何在稳定域内确定满足系统性能要求的最优控制器则未给出具体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参数稳定域内整定控制器参数的方法。
针对一类非线性离散时间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首先利用聚类方法建立多个线性固定模型,然后利用系统的时间序列和方向导数建立一个反映工作点变化趋势的局部加权模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局自适应模型和一个可重新赋值的自适应模型,并设计了一个切换机构选择最优模型实现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不但具有良好的暂态性能,较快的控制速度,而且在相似的控制效果下,可以极大地减少
Selective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generalization accuracy of networks,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ensemble of all available network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
马尔可夫跳变线性系统是控制系统研究中的一种常见模型。由于马尔可夫跳变线性系统可视为一类特殊的切换系统,因而可以考虑将切换系统镇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平均驻留时间方法引入到马尔可夫跳变线性系统的随机镇定研究中。此问题的首要难点是如何利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估算马尔可夫链各模态的平均驻留时间。本文基于独立随机变量联合分布的性质,给出了一个估算平均驻留时间期望的方法,并通过仿真例子验证了文中结果的正确性。
随着次声校准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互易法校准在低频段受气体泄漏影响很大,校准效果不好,新式的激光式活塞发声腔校准法更适用于次声传声器校准。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激光式活塞发声腔校准系统,采用超低频振动台技术,其活塞位移失真度很小,腔体中声压级稳定,声压级范围大。校准系统的软件设计灵活方便,加入声压反馈后能得到声压级很稳定的声源。
Multi-wa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PCA) is the most widely utiliz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MSPC) method for batch processes. Previous research on MPCA has commonly agreed that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multiplicity of faul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process evolvement is proposed and utilized to improve fault diagnosis performance. It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cognition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