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诗文一理”论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由辨体而趋于诗文互渗乃至诗文"一体".桐城派虽亦重辨体而反对其他文体渗入古文,但由于该派文士诗文并擅,故"诗文一理"的主张成为共识.公安派及袁枚性灵诗学利用儒家诗学理论的漏洞,提倡书写私生活的情趣;桐城派则以古文之"道"革弊,注重诗人道德境界的升华.鉴于宋代以降俚俗化及神韵诗学带来的诗风靡弱之病,桐城派借用"文以气为主"的传统,以逆折、顿挫、横截诸种古文笔法造气以救之,易诗歌平顺之风为雄直之气.面对俗化倾向及格调派粗豪的弊端,桐城派以诗之神韵入古文,于是古文亦倡"神为主".桐城派打通诗文之间的界限,从而形成"诗文一理"之说.清代不仅"诗文一体",文学与书画等艺术在精微之处也逐渐趋同,臻于"一体化".
其他文献
尺牍总集的大量编纂是明代散文史上突出的现象。明代尺牍总集的编纂方式,范围上从仅收古尺牍到兼收古今,编排上从以时代为序到按事用分类,风格上从偏重“正大”“古雅”到崇尚“隽”“奇”,反映出崇古或务俗、严肃或好奇、关注文体正变或迎合读者趣味等不同取向,这与编选者的知识结构、文体观念和编选目的有着紧密联系。不同的编纂方式,在当时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折射出明人对尺牍文体的源流、体制、题材及创作风格等的不同
清代是古典文章学的集成期,大量辑录类文法著述的编纂对古典文章学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清代“以古文为时文”理念的流行,清人文法辑录是古文、时文并行的。在时文文法上,清代文法汇编大量辑录明人时文法,完成了明代時文法的经典化进程;在古文文法上,桐城派汇编唐宋以来至桐城名家的论文要论,通过文法辑录,构建了桐城派的文法谱系。桐城派派外的文法汇编,或是基于张大本派文章学立场来汇编文法,这类著述多以反桐城的面
受心学思潮影响,公安派文人认为常和奇并非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属性,而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性概念,由此得出不能以一己之见闻来定义、衡量整个世界的观点。为了达到“视奇为常”的精神境界,公安派文人往往对奇的事物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并在常、奇二者之间选择以奇自居,由此对常发起一股猛烈的撼动与冲击。具体到人格领域,公安派所谓的奇人有宗教层面的奇人、国家层面的奇人、文人层面的奇人三种内涵,而独立性是这三
李贽和利玛窦的交游,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桩重要的学术公案。李贽主动拜会利玛窦,其《赠西人利西泰》并非一般歌功颂德之作,而是将利玛窦视为西海“异人”,引为精神上的同道;他为利玛窦润色《贡献方物疏》,是希望推动耶儒文化的交流,带有开明的文化包容色彩。利玛窦与削发为僧的李贽的交往,虽有文化适应的策略性考虑,但主要是出于传教和现实需要。二人对于交友的看法虽颇多共同之处,只是一种选择性认同,并不存在相互影响
桐城一邑的佛教氛围一直很浓厚,而桐城派的诸多学者都与佛教徒有很深的交往。尤其自明末吴应宾在邑内倡三教合一的思想,大开桐城的学术风气。自此之后,佛教思想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桐城学术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包括桐城文论。桐城派最著名的“因声求气”“声音证入”的理论,与佛教的梵呗唱诵之学不无关系。而禅宗的借径、阶梯与顿悟之说,也一一被桐城派利用以教导后学。然而桐城派文论对于禅宗思想的利用,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
万历四十八年(1620)前后,钱谦益受到汤显祖与嘉定学派诸位古文家的影响,逐渐摒弃了早年研习的骈体文章,转向唐宋古文,并对“骈枝俪叶”大力批判,宣称“弃骈从散”。然而,以钱谦益的书序文为例,可以发现他的写作实践并未与理念转变同步,不仅没有舍弃骈体,反而有大量骈语与骈体文滞留,并形成了“骈散杂糅”的体式。透过骈散关系,还可反映出钱谦益的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诸多矛盾:明言推崇的唐宋文并未学成,早年所学
会议
陈澧不仅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也是当时影响较大的骈文家。他不仅继承阮元在学海堂重视经史、辞章教育的传统,在自身的书院讲学活动中重视骈文,还在理论批评上重视骈文格调,指出骈文宗尚等;又在创作上重视反映现实,追求风格典雅和气韵天成。在阮元、陈澧和谭莹等人的有意或无意影响下,晚清广东迎来了骈文发展的高峰。对之加以研究,能拓展文体学和文学史研究空间,丰富文学研究的向度。
沈复《浮生六记》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主旨,对自我人生进行了真实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个性化抒写,这主要得益于作者的写作方式,即在“不离不着之间”、打破文体,得“文心之妙”。沈复的师承及交游阅历,强化了他崇尚自然天真的个性,促成了其不拘泥于文体、文法又忌俗尚雅的极富心得的文章观,《浮生六记》即是这一文章观在实践中的树帜,全篇将散传的实录精神、雅化倾向和小说写生逼肖的笔法融合于一,既生发出“凄艳秀灵,怡神荡
“潜气内转”理论是朱一新提出的骈文理论批评。学术界赞同朱一新的“潜气内转”理论,但是忽略了王先谦对“潜气内转”理论的贡献。“词气兼资”说是王先谦建立在编纂《骈文类纂》选文经验上的理论依据,具有规律性和总结性。王先谦看到骈文本身存在的不足,以“词气兼资”作为化解顽疾的良方。王先谦的“词气兼资”说既弥补了骈文词气壅滞带来的缺陷,也使骈文在骈散融合中保持文体独立性。“词气兼资”说是王先谦对骈文“潜气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