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首次在法国发现一起新的非典型兔出血症疫情,该发病兔的病期,死亡率以及高亚急性形式等明显不同点于经典兔出血症,法国G.Le-Recule等研究人员在法国西北部兔场检测出该兔出血症病原为一种新的兔出血症病毒,其与经典RHDV和RHDV-a基因序列差异明显,被称为RHDV2。该病毒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脏坏死,多器官出血或充血,实质脏器水肿等类似于经典兔出血症。该病传播迅速,2011-2012年间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格兰等西欧国家,尤其是在伊利比亚半岛有取代经典兔兔出血症的趋势。研究发现,该病原能够感染幼龄家兔而且是唯一一个能够跨物种感染的兔病毒属成员。该病传播迅速,特别是在野兔种群密度较大的地区疫情较为严重,而某一地区没有或者野兔种群稀少的地区,不会发病或者是疫情很少见,该病原兔子数量锐减,严重威胁以兔为食物链中心的生态平衡。因此,对该病原的研究对于控制该病原的传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RHDV2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为7447bp无囊膜结构,呈球形,病毒颗粒直径为32-44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和其他兔病毒属一样,RHDV2基因组有两个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ORF1(10-7044bp)编码一个含有2344个氨基酸(257 kDa)的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由病毒编码的蛋白酶酶解成多个非结构蛋白NSP1(2A)NSP2(2B)NSP3(2C核苷酸水解酶)NSP4(3A)NSP5(3B VPg)NSP6(3C蛋白酶)NSP7(3C RNA复制酶)和衣壳蛋白VP1。RHDV-N11基因组全长7447nt,5′非编码区9nt。3′非编码区69nt,长于经典RHDV和RHDVa的3′非编码区(59bp)。利用RHDV2衣壳蛋白VP1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兔病毒属成员进行同源性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RHDV(RHDVa)82.4%;RCV82%;RCV-A1 80.6%;EBHSV 70.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RHDV(RHDVa)89.2%;RCV 89.2%;RCV-A1 87.4%;EBHSV 76.7%。目前对该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宿主细胞受体研究,与经典兔出血症病毒抗原交叉保护方面以及引起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因RHDV2是唯一一个能够跨物种感染的兔病毒属成员,而且研究发现,RHDV2结合组织血型抗原的区域与GII型人诺如病毒类似,这个结果说明杯状病毒结合HBGA的方式是保守的。这些基础研究将为控制杯状病毒的传播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