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对SiCw/2024Al复合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

来源 :第12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经不同热处理后SiC/2024Al复合材料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经不同热处理后材料表面的腐蚀形貌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规范的热处理后复合材料的点蚀电位和腐蚀电位没有发生变化,而相应的点蚀电流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观察表明,经相同时间腐蚀后,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复合材料表面腐蚀形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重点探讨了不同种类烧结助剂(AlO、AlN、BC)的添加量对短纤维复合碳化硅材料的烧结致密化的影响,并对试样中纤维和基体界面结合情况进行了研究.综合致密度和结构观察表明助烧剂的最佳组成配比为(3~5)﹪(质量)AlO+1﹪(质量)C,Cr/SiC材料的相应最高致密度接近95﹪.
研究了加入CePO对Ce-ZrO陶瓷性能与加工损伤的影响.通过计算Ce-ZrO和Ce-ZrO/CePO的韦伯模数与二者损伤对比观察,证实了加入CePO后,材料弯曲强度分布趋于一致,加工损作明显减小,增加了材料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由于Ce-ZrO陶瓷加工时强度下降幅度大于Ce-ZrO/CePO,以加工后强度而言,二者相差不大.
本文以双施主掺杂BaTiO陶瓷为基体,采用颗粒化学镀技术制备Ni/PTC陶瓷复合材料,获得两相分布均匀的复合粉料,探讨了烧结气氛对金属/PT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属/PTC陶瓷复合材料的烧结工艺不能采用传统的PTC陶瓷工艺,而必须首先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以防止高温时金属的氧化,然后再进行微化处理,恢复BaTiO半导体的PTC特性.
燃烧合成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材料制备新技术,将燃烧合成技术引入焊接领域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焊接方法.本文用燃烧合成反应焊接了TiB陶瓷/金属Mo试件,对中间反应料的燃烧合成产物进行了XRD物相分析,并对焊接试件的界面连接情况用EPMA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可成功地制取TiB陶瓷/金属Mo试件,且焊接界面处有一定厚度的扩散,界面结合良好.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海泡石原矿进行了提纯和活化,并通过离子交换法将Ti引入海泡石晶间孔道,焙烧后得到了自组装的纳米Ti)/海泡石复合材料.对该材料进行的XRD、IR和EDS分析表明,纳米TiO在海泡石晶间孔道的形成使得海泡石的晶面间距增大,并部分降低了因海泡石加热脱水造成的结构折叠和坍塌而发生四面体畸变的程度.
通过对沉积表面进行电脉冲激发活化,在氧化铝陶瓷表面生成了磷酸钙涂层.将杯状的氧化铝浸泡在模拟体液(SBF)中,对其内外表面施加1次/秒的110伏的方形脉冲电压,10天后,经过不均匀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在AlO表面形成了约5um厚的涂层.结果表明,涂层由大量的细小的针状晶体组成,并具有多孔特征.试验证明电脉冲造成的表面功能化可以有效地在多种电绝缘的生物惰性材料上产生磷酸钙涂层,从而改进其生物活性.
本文讨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浸渗铸造的发展,从浸渗动力学研究与工艺方法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浸渗工艺类型及对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本文对表面经稀土YO改性的AlO颗粒增强6061Al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经稀土YO改性的AlO微粉能均匀地分布于基体中,界面润湿性得以改善,复合材料组织更加均匀.对复合材料界面进行TEM、HREM及电子衍射分析表明,在AlO颗粒周围存在一新相,该相与AlO颗粒界面十分清晰,结合状况良好.EDAX分析表明界面相是钇、铝含量很高的物相;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相的化学组成为YA
采用不同的料浆烧结工艺在TC4合金表面制备了Al-Cr-Si涂层并测试其高温抗氧化性能,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涂层的元素分布,初步探讨了烧结工艺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涂层烧结工艺.
利用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法优化了挤压铸造AlO和C短纤维混杂增强ZL109金属基复合材料中较佳的纤维加入量和合理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AlO体积分数为12﹪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最佳.而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随着C纤维含量的增加略有下降,但耐磨性逐渐增加.当压力大于50MP工时,压力变化对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不大.预制块预热温度较低和浇注温度较高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较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