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免疫抑制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2012第四届中国兽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1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母猪厌食、高热、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仔猪呼吸道障碍等症状。PRRS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囊膜,归属于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迄今为止,PRRS仍然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疾病之一,它除了疾病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产水平下降以外,还可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近年来,国内外对这种特殊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获得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发生的有效办法。迄今为止,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发病机制、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防控仍然是养猪业的巨大挑战。本文就PRRSV免疫抑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QuEChERS是基于分散固相萃取建立起来的一种农药多残留快速(Quick)、简单(Easy)、便宜(Cheap)、高效(Effctive)、耐用(Rugged)和安全(Safe)的分析方法。在兽药残留分析中,QuEChERs主要用于牛奶、动物源食品肌肉或肝脏组织中磺胺类、喹诺酮类、苯并咪唑类等兽药的分析。本文对QuEchERS在兽药残留领域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本文对牲畜毛发中兽药残留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包括毛发结构的基本信息、影响兽药吸收分布于毛发的因素、毛发样本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检测技术与典型实例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前景等。
2006年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称蓝耳病)以来,养猪界对该病危害的认识迅速普及,但对于如何实施有效防控措施,特别是对蓝耳病弱毒疫苗防控效果及是否应该使用方面专家们众说纷纭,让养猪业人士无所适从。本文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国内外对本病防控技术的一些研究资料,介绍了养猪业发达国家对PRRS的控制办法,并对这些措施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阐述了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和不实行免疫的危害;探讨了蓝耳
鲎是一种古老的栖生于海洋的无脊推动物,鲎素是鲎血液中抗菌肽的总称,研究表明鲎素具有抗菌,抑病毒,检测内毒素等多种作用,鲎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肺腺SPCAl细胞,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鲎素还与其他分子间具有协同作用。重组TPl可以规模化生产。这些有望为未来鲎素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Toll样受体(TLRs)是生物体内典型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通过识别并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刺激NFKB转录因子的活化,启动机体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迄今,已发现10种禽类TLRs,本文将对禽类TLRs及其配体与疾病间关系进行综述。
禽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必须先找到一个病毒识别并结合的细胞表面分子,借助其“桥梁”作用,才能与宿主细胞结合并进行后续感染,这些细胞表面分子称为受体。病毒与受体的结合如同钥匙与锁一样具有高度特异性。大量的科学试验已经证明禽流感病毒受体主要为唾液酸a2,3半乳糖苷受体(SAa2,3Gal)与唾液酸a2,6半乳糖苷受体(SAa2,6Gal)。本综述就禽流感病毒受体特征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强对禽流感
自2011年11月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多个欧盟国家爆发了施马仑贝格病毒感染疫情以来,该病毒疫情引起了国内外相关贸易及检验检疫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欧盟采取的防控措施等方面分别作了概述。
新城疫是30年来危害我国家禽业的重要疫病,疫苗免疫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免疫压力下,新城疫病毒抗原性和核心基因的变异问题成为众多禽病研究者研究的焦点。本文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新城疫病毒抗原性和分子变异研究的新进展,结合作者对大量NDV核心基因F和HN基因的测序、HI交叉抑制和鸡胚中和试验等,证实了新城疫病毒在免疫压力下的变化,并对生产中新城疫的防控提出了基本的建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近年来引起仔猪发生呕吐、腹泻、脱水死亡的主要病原,本文就PEDV的病原学、致病机理及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能为有效防控猪流行性腹泻提供新的思路。
副猪嗜血杆菌能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是近年来危害养猪业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差异很大,目前对其毒力因子的了解较少,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可能的毒力因子荚膜、脂多糖、脂寡糖、外膜蛋白、转铁结合、神经氨酸酶进行了综述,为该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及防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