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语义相似性的城市地下管线空间数据匹配方法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受管线管理模式及管线空间数据应用目的差异的影响,当前城市管线信息化中普遍存在两种类型的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综合管线为数据资源,主要为城市规划服务的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以专业管线为数据资源,主要为管线权属单位管线运维服务的专业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受管线信息要素分类、管线图式标准、采集及信息化平台差异等的影响,两类管线应用虽面向同一区域内的相同管线对象,却形成了具有明显不同语义、数据模型和数据精度的两种空间数据资源. 本实验将专业人员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勘查和图上对比得到的匹配结果作为准确匹配结果,作为匹配率和准确率计算的参考。与专业人员的匹配结果对比,管点匹配匹配率达到86.17%,准确率达到100% ,管段长度匹配率达到90.23%,准确率达到100%影响匹配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专业管段和综合管段之间存在多种匹配关系(1:1,1:N,N:M,导致同一范围内的管点和管段的匹配率不一致。实际上匹配中存在空间上相似但是语义上不一致的管点,只是考虑空间相似会造成错误匹配,降低匹配的准确度。所以管线匹配不仅需要考虑管线数据的几何和拓扑信息,而且需要考虑管线数据的语义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获得管线匹配集。这些语义信息还快速地筛选出候选集中的潜在匹配要素,提高整个匹配的效率。
其他文献
地图是理解地理信息数据与人类认知之间的纽带,人们通过利用能力识别空形(Spatial pattern),将对象属性与空间位置联系起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拓展了地图的动态表达能力,为统计数据、信息提供了新策略手段.作为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地图表达手段决定了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合理的符合统计地理信息特征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可使统计信息更容易理解、传播.基于SuperMap 7C的平台可应用于
在真实世界中物体之间是不能相互随意穿透的,为了让虚拟场景中的仿真更加真实和自然,因此需要碰撞检测技术来避免虚拟场景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互穿越.虽然多物体之间的碰撞检测在计算机仿真和动画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但是在虚拟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提出了一个高效的多物体之间碰撞检测算法,基于SuperMap GIS基础平台实现。这个算法包括四个步骤:四叉树剔除对象对、轴对齐包围盆近似碰撞检测、计算与重
绪言In recent years,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China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ing in depth,breadth and speed,which has great impa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 is of great import
会议
本文针对逻辑回归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模型及传统遗传算法CA(GA-CA)模型的不足,提出利用遗传算法对地理元胞自动机模拟进行景观校正,通过改进传统GA-CA模型的适应度函数,在校正过程中加入景观指数.虽然模拟城市发展常用的逻辑回归CA模型和传统GA-CA模型模拟的结果点对点精度一般较高,但两者的景观指数与实际相差均较大,景观格局与真实格局对比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
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过程中,通过其轨迹与实际道路的位置匹配可以提高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其中,位置匹配是组合导航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手段,而轨迹的特征提取是位置匹配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轨迹的特征是指车辆行驶过程中航向角变化趋势一致的一组位置序列,即实际行车中通过的一个曲率较大的弯曲路段,例如道路转弯、交叉路口等突出的部分.
石羊河流域属西北干旱区和东部沿海差别很大,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界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注重流域区域空间管治,划分开发与保护的适宜性空间是城镇扩展用地选择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的研究在城镇扩展影响因素中大多只考虑了交通路网,而没有考虑地形坡度因素,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环境恶劣,二者对城镇扩展的影响不亚于交通因素,所以本文以区位条件为重点,结合经济因素和生态约束来分析石羊河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承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生态足迹法、综合指标评价法、资源供需平衡法、系统动力模型、神经网络等.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方法,将其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利用集对分析理论,建立综合承载力预测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过程息息相关,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ohnson and Zuleta,2013).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常见形式(Yang and Li,2000).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导致草地与林地等被开垦为农田.剧烈的人类活动极大的干扰了自然生态系统(Sylvester etal.,2013),严重威胁着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研究耕地格局
基于单幅图像的相机自标定是摄影测量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是三维重建、几何量测等工作的基础.本文针对基于灭点的单像自标定方法存在精度不高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影像中的灭点和椭圆几何约束信息,提出一种迭代优化的单像自标定方法.根据极点-极线关系及极点-极线关系表示的正交性,由影像中的椭圆曲线及其所在平面的灭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n 对正交共轭灭点.对于每一个假设的主点值,由正交共轭灭点对可以计
过去数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于土壤碳研究(SOC)抱有非常大的兴趣,研究体现了土壤碳对于环境、植物和经济政治等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土壤近场遥感技术在土壤碳评估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近红外\可见光光谱技术(VNIRS)由于其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相对经济、高效已被作为数字土壤制图数据的重要来源.然而,当前的研究中土壤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没有严格的解释.贝叶斯最大熵(BME)是一个现代地统计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