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气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WU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西安站点从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连续观测的PM2.5日质量浓度以及气象因子和能见度、API数据变化特征.获得四年的PM2.5日质量浓度为183.8+104.2μg/m3,而且质量浓度有增加的趋势.每日PM2.5质量浓度变化受排放源和气象因素变化明显;一周内日平均质量浓度成周二和周六的双峰分布;季节质量浓度分布成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规律.降水对大气中PM2.5具有明显的湿清除作用,而风速大于2.25 m/s对大气颗粒物具有扩散作用,小于2.25 m/s具有一定的积累作用.对比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API,它们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采集了五个代表性采样点四个季度的TSP、PMl0样品,采样高度为人的呼吸带高度.根据监测数据,研究了颗粒物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秋季、冬季、春季颗粒物污染重于夏季,交通干道旁的颗粒物污染也较其它功能区严重.对PM10与TSP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测定结果的回归方程为PMlo=0.710TSP,R=0.986.表明可吸入颗粒物约占总悬浮颗粒物的71%.
以高岭土所制硅酸钠溶液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经恒温干燥、真空旋转干燥和冷冻干燥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对产物比表面积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气体吸附比表面积测试、热重分析(TG)等分析手段对纳米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比表面积最高,可达到494.22m2/g,试验发现,同样是采用冷冻干燥,陈化5h比陈化1h样品的比表面积降
本文介绍水热法制各纳米级三氧化二铝的工艺探索过程。用先进的高分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光衍射仪,对实验样品进行了形貌、粒径、晶体结构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和检测,利用扫描电镜附带的能谱仪定性,对水热后的颗粒表面进行了元素的定型分析和成分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揭示了三氧化二铝在不同介质环境中的生长习性,总结出其生成针状、片状、块状和近球形的椭圆状颗粒的PH特点及温控环境,
以鸡两发电厂粉煤灰为原料对粉煤灰进行表面改性.从表面改性剂、粉煤灰的粒度、粉煤灰的填加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来探讨改性粉煤灰对橡胶补强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表面改性后的粉煤灰对橡胶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可替代部分炭黑,可以减少碳黑的用量,降低橡胶的成本,并减少粉煤灰对环境的污染.
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化学镀膜技术,具有纯度高、装置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片状铝粉上依次包覆SiO2和TiO2,考察了溶剂用量、水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影响来控制各包覆层的厚度.实验研究得出正硅酸乙酯水解的最佳条件为:TEOS:C2H5OH:H2O:NH3=1∶10∶4∶1(摩尔比),反应过程中加入乙酰胺作为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反应温度为T=20℃,反应时间为5h,溶胶
煤炭燃烧产生的CO2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化学链燃烧技术是减少CO2排放的有效燃烧方式.本文提出了利用浸渍法制备出的载氧能力较高、对环境友好和价廉的复合犁CaSO4载氧体实现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通过复合型载氧体同H2和CO等气体燃料和煤焦等同体燃料在综合热分析仪中的热重实验,发现浸渍有微量Fe2O3和NiO的CaSO4复合型载氧体同固体燃料的反应速率比浸渍前大大加快,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用气体放电活化反应蒸气沉积技术(GDARE)制备了纳米ZnO薄膜,并用XRD与AFM分析其晶体结构并表征其表面形貌.测试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于酒精的气敏性能,发现该ZnO纳米薄膜的最佳工作温度为210℃左右.
采用欧拉-拉格朗同模型对气体颗粒两相流动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对一维含尘气体激波管和二维含尘气体爆炸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了颗粒速度和温度的驰豫过程。在计算中用计算颗粒代替实际颗粒,可以减少计算量.将来在模型中还将考虑颗粒问以及颗粒与肇面的相互作用.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用Fluent6.2.16软件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研究可知:稀相区内颗粒浓度分布呈中心低,近肇高的“环-核”规律;颗粒速度为在中心向上边壁向下的内循环流动结构;压降分布与颗粒浓度有很人关系.操作气速和质最循环流率共同影响气固两相流动规律,操作气速对颗粒浓度的影响大于质量循环流率的影响作用,气速的增高使颗粒浓度分布均匀;颗粒粒径减小使颗粒浓度轴向分布
该文介绍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大气分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重点开展了BECAPEX科学试验(Beiiing City AirPollution Experiment).本文分析了2003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铁塔不同高度使用被动采样器获得的SO2和NO2观测数据以及同期观测的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