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驳制度与北宋政治

来源 :“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oos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驳制度由来已久,对于封驳的具体涵义学界争论已久,迄无定论。本文从限制君权的角度考虑,主要讨论针对诏敕的封驳制度在北宋的实际运行情况极其对政治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从寺庙碑刻视角切入,吸收近年来学者对寺庙碑刻、鲁班信仰与行业组织的研究成果,注意到寺庙实体与油画行的密切关系,在总结寺庙碑刻记载油画行方式的基础上,采取以民国档案和口述史补充碑刻文献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行业协作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油画行共同性鲁班信仰的形成,可能缘于行业协作的需要,差异性的内部信仰更能体现技术认同,使油画行愿意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同时,本文认同行业信仰存在于社区佛道寺庙
碑刻文献在纳西族地区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唐代《格子藏文画像碑》,明至民国时期的碑刻数量不菲.根据碑刻用途分作宗教类、教育类、人物类、历史事件类、法律法规类、桥梁类和其他类等七大类,并对碑刻价值作了相应地评述.对保护纳西族地区碑刻的措施也提出了看法.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文章对汾阳市出土的50方唐代墓志进行了系统校理,发现其中存在着文字误释、标点误施、注释疏误等不足之处,希望研究有助于汾阳唐代墓志的利用,同时对墓志等古代文献的校勘和整理有借鉴作用.
据孟子林庙明代石刻文献可以看出,历经宋元以来的推尊,孟子在明代社会上下都有其影响,但不同阶层对孟子的态度有别.官员士大夫是明代尊崇孟子的主体,他们对孟子表现出特别的崇敬;以皇帝为代表的明代朝廷,对孟子表现出一定的戒备.底层百姓对孟子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
本文依据大唐西市博物院收藏的《崔知之墓志》所提供的新史料,在研讨崔知之生平事迹与书法的基础上,进而探讨昊陵碑的名称与建碑时间、相王李旦传世书刻与书风、古碑的摹勒与镌刻等相关问题.
碑刻文献时代性强、地域性强、保存持久,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可靠、时地分明的原始材料,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碑刻文献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学、史学、文学三大方面,而且在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民俗学、法学等众多方面都能显示其独特的价值.
北京内城土地庙碑刻是研究北京内城土地庙的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研究北京内城土地庙碑刻,可以了解碑文记载的土地庙修建与产权变迁的历史事件、市民的日常信仰活动与节庆活动等民俗内容.关注土地庙碑刻民俗的承担者,还有助于认识市民围绕土地庙和土地神信仰所形成社会组织,加深对北京内城土地庙现实与象征性土地和人口管理边界的思考.
本文对泛珠三角明清时期城镇格局及其辐射效应进行了阐述。明清在商品生产和各地商帮作用下,一批新兴城镇应运而生,并且作为各级经济、文化中心,发挥各自辐射功能,随着经济、文化势能的增强,将彼此间腹地扩展率而连接成片,支持了以珠江流域为主体的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这种从中心一腹地—网络城镇发展进程和格局,虽非泛珠三角所特有,但毕竟也可视做区域发展一种历史模式。
长江中下游的荆江和三角洲河口两典型地区的地形地貌、埋藏阶地及埋藏的古深槽、古文化遗存、古生物和古建筑的标志以及历史洪痕、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考证表明,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段自第四纪晚更新世末以来已产生大幅度的垂向演变,并以河口地段为大,但自晚全新世以来,尤其近代的历史演变中以荆江河段的河床加积抬高较为突出。本文分析了河床垂向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河床垂向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阐述。
韶关乃通衢要道,尤为古时南北通道之咽喉,由此而经梅关北上,一直是南方人士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选择。韶关在古代有重要的交通史意义。过去所说的中西交通史,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而从这一意义上看,韶关也发挥过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也与其在今日交通意义上的原因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晚明中外文化交流在韶州的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一定意义,对于今日韶关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可能也有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