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快速次镜的折反式光学系统研究

来源 :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nvenx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两镜系统的矢量象差理论,设计次镜具像移补偿功能的折反式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的焦距600mm,工作谱段500~800nm,相对孔径F/6、视场角2°×2°.通过研究次镜的倾斜与偏心运动对光学系统三阶球差、慧差、象散的影响规律,设计次镜的像移补偿运动轨迹,结合次镜的快速高精度控制实现基于次镜的高精度像移补偿.设计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地基、空基、天基光学载荷的设计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光谱图像局部异常检测算法思路:基于光谱空间窗口的异常检测(Spectral Space Window Anomaly Detection,SSW-AD),并将其与基于场景空间(Spatial Space)的局部异常检测算法进行比较分析.传统的高光谱的局部检测算法多是利用场景空间内的滑动窗口实现,这是因为图像场景内的局部数据更符合单个统计模型(例如多元正态分布)的描述.本文算法则
针对大规模遥感数据难以获取大量标记数据以及传统基于变换的领域自适应方法无法适用于内容复杂的遥感图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低秩重构领域自适应方法的大规模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通过使用多个变换矩阵来分别适应不同类型的数据,降低数据的分布差异.低秩分解模型的引入则利用数据中的低维结构去除其中的干扰成分,提高了训练数据的准确性和模型的抗干扰能力.针对大部分特征提取方法获得非负结果的事实,对重构系数添加非负约束,使
在对地观测卫星运行过程中,会持续向地面接收站发送大量的原始数据,数据的实时处理在某些应用场景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卫星下传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多处理节点并行处理的方案,建立了异构网络异构处理节点的多处理机数据处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优化,给出了数据实时处理的充要条件,提出总处理时间最小的数据处理负载分配策略.理论及实验都表明数据处理模型是正确的,负载分配策略能够有效的支持观测数据的实时处理.
随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迅速发展,遥感卫星产业面临的国际化发展需求日趋迫切,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相关成功经验.卫星运营是遥感卫星产业链条的核心部分,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法国、印度三国四家典型且知名卫星运营商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业务规模,重点根据运营商的不同所有权特点,对比分析商业模式特点,总结其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的必要条件,探索国际卫星运营商的发展新趋势,为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国际化发展
为了提高对敏捷成像空间相机几何参数的认识,在考虑地球曲率和投射角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距、地面像元分辨率、像旋角、离焦等几何参数随敏捷成像的变化关系.通过构建敏捷成像的几何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相关程序,给出了上述几何参数随敏捷成像的变化曲线.分析表明,对于轨道高度500km、焦距为35m、F数为10的可见光敏捷相机,当先滚动40度,再俯仰40度时,GSDx为星下点GSD的2.7倍,GSDy为星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SAR)是新体制雷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由于测绘带宽、覆盖性能好等优点而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GEOSAR系统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文章从差分干涉测量(二轨法)数据处理的角度对GEOSAR差分干涉测量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为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差分干涉测量二轨法数据处理的步骤,文章得出了地表形变测量精度受干涉相位误差
为满足某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星敏感器支架苛刻的热变形要求,在隔热安装,包多层,热管及散热面,补偿加热等常规设计基础上,提出了安装面精密控温的热设计方案,以尽可能减小安装面温度波动.方案采用铂电阻Pt100作为温度传感器.基于对控温对象热特性的分析,分别提出了基于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的精密控温技术.利用TMG热分析软件,建立了支架热分析模型,验证了算法的控温性能.通过地面试验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对高低轨协同多基SAR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然后初步分析了时频同步技术、成像机制与算法等关键技术.采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作为照射源,低轨卫星或低空飞机接收地面回波信号的体制,可以构成多基地SAR成像系统.通过合适的轨道和星座集群设计,通过高低轨协同、低轨之间协同,可实现短时间的重访和高分辨的成像观测.这种新的空间遥感体制,可以降低系统复杂度、实现轻型化和模块化组网、低成本灵活运
遥感卫星逐渐突现出高分辨率、高敏捷性、快速响应、组网协同等新特点,因此需要对新型遥感卫星的任务规划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拓展和突破.鉴于此,提出了一种面向新型遥感卫星的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框架.该框架涉及星地一体的卫星任务管控架构、星上快速任务处理技术、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技术、星间协同管理与任务分配等关键技术.在该框架的支撑下,可设计并实现满足多种应用模式的星载自主任务规划样机及地面集成开发与验证环境.
通过整星地面微振动试验,测量星体结构的微振动传递特性,获取敏感部位在扰动源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是修正分析模型、预测有效载荷在轨成像质量的必要措施.本文首先基于影响整星微振动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讨论了试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然后对整星微振动试验的测量方法和自由边界模拟方法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未来整星微振动试验技术的需求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若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问题